王莉蓉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特殊教育学校,河北 张家口 076250)
对于残障儿童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很必要的,但必须应考虑其身心特点,立足于残障儿童的天性与特征,创设最适合于残障儿童的学习情境,促进特殊儿童智力的成长与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特殊教育学校从事多年的特教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就情境创设的策略谈几点体会。
综观我校,所招收学生的残障程度越来越严重,残障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包括了智障、脑瘫、自闭症、多重障碍等。学生的现有智力水平较低,认知能力较差,很难有教学质量一说。教育扶贫要求“一个也不能少”,我们特教教师必须义无反顾的承担起这一重任。众所周知,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智能整体发展,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全面地产生影响。在培智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与教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迪者、激励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补偿功能缺陷,开发潜在技能,促使残障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自动参与、主动投入,获得自我的发展。我校曾请一名在张家口市颇有名气的特教专家来校执教“快乐生活•生活数学”《认识0和10》一课后,大有顿开茅塞之感。在个别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专家设计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情境。具体做法是,教师将课桌围成一个“口”字框作为“池塘”,学生在外围扮演“小猫”。教师根据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肢体功能发展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长短、粗细的钓竿,设计了磁铁、钓钩等不同形式的“鱼钩”,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钓鱼”比赛,最后通过填写一张统计表,看看谁钓的“鱼”多。为了确保其中一名学生钓不到鱼,从而引出“0”这一新知,教师在这名学生的钓竿上做了一番手脚,将这位学生钓竿上的磁铁“鱼钩”换成了没有磁性的塑料积木。可想而知,任凭这位同学如何努力,他也不会钓上任何一条鱼来,从而顺理成章地“生成”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当然其中也有失败的资源。这种充满挑战与趣味性的情境,既是对学生“认识1~9的数字”这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统计”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濡染,更是对学习新知的铺垫与导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形式,可以帮助智障学生进行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相结合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实现意志与毅力等心理品质培养和数理知识与方法的习得,让他们在趣味激励、情感驱动下,在“践行”中“善思”,从“乐学”中“多识”。
对特教学生而言,聋、聋哑、听力障碍、听力残疾症状是一样的,都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不能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其中的听障学生,由于听不见而导致无法听到和辨别语言,以致失去了模仿学习的可能性,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最终失去了“说”的能力,既我们所说的“十聋九哑”。对此,如何让听障学生也能体验“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我们特教老师需要探究的问题。笔者在为听障学生教学《声音》一课时,先利用信息技术将春雷“轰隆隆”、春雨“哗啦啦”、小鸟“啾啾啾”、青蛙“呱呱呱”、小朋友“哈哈哈”等视频剪辑成一段课件,营造“春在身边,春在眼前”的情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春雨在伞面上跳动、柳枝在春风中摆动、蜜蜂的翅膀振动、小鸟的尖喙翕动、青蛙的声囊鼓动等动感细节,将听障学生视觉的体验转换成听觉的想象,从而获得了对“春天”这一意境的生动感知和丰富体验。
从医学角度分析,视障学生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导致他们对事物的整体形象把握存在天生的缺陷,只能根据感受和体验进行自我理解与解读,难免会出现让我们嘀笑皆非的错误。我们特教老师都观摩过沙利文老师教海伦•凯勒拼写“水”这一简单单词的艰辛过程,由此可见对于视障学生特别是先天全盲的学生来说,色彩、明暗、光泽、状态、品质等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教育学认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诗词,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如何培养视障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敏感度,让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呢?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结合视障学生身心结构中的已有经验,通过经验的重组和改造,让学生贴近生活的情境,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结合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而实现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例如笔者观摩一位名师在为视障学生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课,感受特别深刻。这位名师为了让视障学生理解“洁白、晶莹、秀挺、深沉、艰辛、坚定、自信”等词语,把孩子们从课堂中带到了学校的假山旁,让他们触摸假山的岩石和从岩石缝隙里生长出来的花草和小树。在孩子们触摸的同时,老师深情地朗读:“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欣赏、感受、体验、品味和领悟,虽然不一定能“说得出”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但他们“体验到”并“意会到”这些词语的情感、温度、色彩和分量,进入了孩子们心中所想象中境界和状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特殊教育领域内,虽然学生的残障类型和程度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来了诸多不便与缺憾,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创设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切的教学情境,并巧妙规避残障儿童的身心缺陷,让特殊儿童自觉、主动地进入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的、洋溢童趣的情境,从而使他们能够得以自由成长、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