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艺术探讨

2019-01-12 21:03程兴军
魅力中国 2019年26期
关键词:板凳爱因斯坦语文课堂

程兴军

(新疆省阿拉尔市十二团中学,新疆 阿拉尔 843301)

一、正视当前现状

在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的研讨活动中,我发现多数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具体表现在:一是问题随意,指向性不明,仅限于 “是不是”、“对不对”、“在哪里”等。二是问题难度控制不当,提问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难度太大从而导致学生在接连答问失败后失去学习积极性,抑制了思维,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焦虑、胆怯的心理。三是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二、探究形成原因

(一)对教材缺乏深入研究

由于教师课前没有对教材深入研究,没有对所要提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梳理,所以导致在课堂上或提问随意性大,或所提问题过难或过浅,或所提问题不知所云,导致整个课堂呈现出无效的状态。

(二)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提问

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出去听名师上课,一些很精彩的提问拿到自己班里来用,却怎么也达不到好的效果,甚至还不如我们平时的课堂精彩。这是因为,每个教师的经验是不一样的,面对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

(三)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观念淡薄

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观念淡薄,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忙于一味地抛出一个个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映在学生身上则是忙于应付教师提问根本无暇深思,时间久了,学生自然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谈不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了。

三、把握提问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太深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浅则无思维价值,不利于发展能力。一般控制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一位老师在试教《全神贯注》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问题提出后足足两分钟,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课堂氛围顿显沉闷。见状,老师又说:“不如我们来做一道填空题吧,( 谁 )全神贯注地(做什么),结果(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回答。尽管两个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第一种问法概括性强,没有一点提示,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显然超过了四年级学生的水平。而第二种问法则降低了难度,只要认真读了课文,就不难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二)明确性原则

提问应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有所思,确有所得。疑而不问,思维没有起点和目标;问而无疑,难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驱动力;疑而过深,新旧知识无法建立适当联系,等于无疑而问。以下是我校两位老师在执教《爱因斯坦小时候》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因斯坦的话“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是比这两个强一些”所设计的不同提问。

教师甲: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了爱因斯坦很认真。学生乙:我知道爱因斯坦爱动脑筋。其实,老师甲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爱因斯坦做了三个板凳,这三个板凳都不太好,但是一个比一个好,从而体会到爱因斯坦肯下功夫,不怕失败的精神,但是学生都没有答到点子上。

教师乙:同桌两人读一读,讨论一下:划线句中的“它”是指什么? “强”的意思是什么?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甲:这里的它指第三个板凳。学生乙:强的意思是就是好。学生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第三个板凳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出示:第三个板凳虽然不好,但是比第一、第二个好一些。

有些问题出来,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指向性不明。学生不知道你要他回答什么?就像这两个片断中,教师甲让学生读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讨论你知道了什么?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回答什么,所以出现了冷场,即使经过启发,还是答非所问。教师乙把要求改成:句中的“它”是指什么? “强”的意思是什么?整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讨论回答时能够有的放矢,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由此可见,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难易,还要考虑是否能让学生听懂。

(三)趣味性原则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及这些心理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切不可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四)启发性原则

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带有启发性,多设计几个平台,即大问题后面有小问题做铺垫。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总结时,老师一般会问: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若有困难,老师可接着问:鲁迅先生对待劳苦大众是什么态度?对敌人对旧社会是什么态度?对孩子又是什么态度?

(五)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如《将相和》的开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写与不写有什么两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讨论中,老师相机点拨,让学生思考:它与“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有什么关系?与“蔺相如机智勇敢”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后内容深入思考,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在联系。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有效提问的原则,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板凳爱因斯坦语文课堂
爱板凳腿儿的老韩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爱因斯坦的梦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板凳狗
小板凳
成功来自谦虚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