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雪 房苓丽
(吉林省德惠市二十一中学,吉林 德惠 130322)
学困生主要指代的是某个特殊学生群体。从实际角度来说,他们的品行与学科成绩要明显低于班级的正常水平。学困生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其通常是在众多因素作用下,才导致其学习出现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当积极看待每一个学困生,并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难的困境。
导致初中生出现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即学生自身因素、课堂教学因素、家庭因素。
首先,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不少初中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中,通常没有一个准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在实际学习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赶鸭子上架”的状态。由于缺少学习目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消失殆尽。
其次,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着极为重要的。而部分学生由于缺少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的学习大多是处于表面。就拿预习习惯来说,这些学生虽然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是一到家中往往都不会主动翻阅教材,习惯的缺失也导致了他们出现学习困难。
最后,学生对于学习过于过于消极。这主要是其在情感认知上处于障碍,比如说对自己没有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障碍或是挫折,就直接跳过或是干脆不理会。这种消极的态度,也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进退维谷。
课堂教学因素主要的源头来自于教师。首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教学的进度以及学生知识的积累,这也使得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多没有从学生实际知识掌握程度,认知能力水平来进行教学。统一化的教学,会让一些本来学习能力就弱的学生出现更多的问题。其次,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教师过于强调灌输式教学,这也使得课堂氛围无法得到有效的活跃,导致一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降低,出现学习困难的状况也再说难免。
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是与他们家庭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在学习环境上,部分学困生的家长普遍都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有一些家长当自己孩子成绩落后时,对其进行打骂教育,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家庭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放逐的状况,此外那些被进行“打骂教育”的学生,他们也会对学习产生恐惧抵触。
学生由于受到先天或是后天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语文知识认知上是有着不同的表现,这也使得他们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同时这也是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根源。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就是那些学困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往往会存在困难。如果我们教师过于秉持传统教学观念,这些学生往往会得不到提升。因此,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的落实。
比如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指标。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古诗是需要学生进行背诵的。这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出现困难。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作业设计成三个层次。首先,C层次学生,这个层次的学生主要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作业就可以布置为,熟读这篇故事。B层次的主要是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的指标就可以是背诵。A层次学生就可以是有感情地背诵。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C层次学生,尝试B、A层次的难度。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比其它学生少下功夫,但是语文成绩却总是拉人后腿。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语文学习策略,对信息不会进行加工储备,对自己的语文认知过程与方法不会反思调控。因此,我们对“学困生”进行弥补知识缺陷的过同时,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像学习数学中的例题那样对待、学习每篇课文。
在平时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个过程主要是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里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一些教育意见。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今较为发达的社交软件,通过QQ、微信等及时与学困生家长进行交流,在回答他们问题的同时,引导家长关注学困生的学业。此外还可以为家长分享一些家庭教育的文章,这都有益于学困生的转变。
总之,转化初中语文“学困生”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还停留在表面上,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