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侠
(河北省武邑县怀甫中心小学,河北 衡水 053400)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不断探究中,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实现较高的教学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在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时,要尊重他们,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要用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作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努力进行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流,能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进行知识的探究,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敢于对教师和同学的不同意见进行质疑,使学习形成一个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小学生的兴趣持久度不高,为了使他们在数学课上能集中精力,充满兴趣进行知识探究,教师需要优化教学导入环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喜欢上数学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探究。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导入环节的引导下高效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导入小学生在商店买学习用品情境。在情境中,学生会运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判断所花的钱数,并能用数学符号把钱数表示出来,让他们认识到小数点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趣味性导入环节能快速让学生集中精力,使他们的思考速度大大提高,有利于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把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能摆脱他们对新知识的畏惧感,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能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的距离,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认真地进行知识探究,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他们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定义,教师需要培养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数学教材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运用,使他们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其次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由于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及时评价,使他们得到教师的激励,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更积极地进行阅读,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属于感性思维,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印象深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时,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动手操作来进行。通过观看操作中的物体,让他们在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之间搭建桥梁,使他们理解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变化,使他们有效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操作过程和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学生在操作中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通过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等操作活动中,手脑结合,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实践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创新的依据,从学生的能力和数学基础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他们通过探究和思考能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进行创新和改革,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