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细节,强过程,追寻有效计算教学

2019-01-12 09:21江苏宜兴市张渚小学朱顺珍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笔算错题计算能力

江苏宜兴市张渚小学 朱顺珍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计算内容的学习目标明确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我们对学生的计算兴趣、能力、速度、正确率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后发现,学生对于计算:兴趣不高,速度减慢,计算能力下降。

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究活动。

二、一节计算研讨课

以下是二年级的一节计算课——连续进位乘法:

[第一次教学]

1.教师出示10道两步计算的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如:5×7+2=?7×8+5=? 算完后指名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有错误的学生改正。

2.教师表扬了全对的学生,对错误的学生没有追问错误原因。然后教师接着提问:要估算32×9,该如何估算呢?有个学生举手回答:30×10=300,教师追问:你能自己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出999×210,99999×99这样的问题,难度加大了,也偏离了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显得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引导。

[第二次教学]

1.教师出示同样的口算题,然后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学生按这样的顺序计算后回答,并把思考的过程外化为语言表达,教师及时帮助和鼓励思维及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学生。

2.在第二个环节,教师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比如,59接近哪个整十数?9接近哪个整十数?59乘9大约等于多少?再提高难度提问,321乘5该如何估算?你为什么这样估算?整个过程教师意图明确,学生的回答也较完整,思维清晰,为接下来的新课很好地做好了铺垫。

[对比反思]

(1)航道工程。本工程采用单向航道,航道规模按80000DWT散货船乘潮进出港设计。设计航道宽度为166m,边坡1:8,底宽为262m。航道设计底高程为-17.5m。见方案图1。

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分解了难点。并且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想?教师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也就是通过语言把思维外化,降低思考的难度,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有序表达的语言能力,又内化了计算方法,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和学生一起朝着问题的核心进发。同时,通过教师明确的提问和清晰的板书示范,学生能清楚回答问题,没有出现第一次教学中偏离教师要求的现象。细节之处:将提问口答改为开火车口答,变个别参与为全员参与,看、想、写、说、听、评的全感官参与代替了听与说的单感官参与。小小的修改,给学生创设了交流的机会,交流的信息多了,信息量也大了,也更富有个性。整节课也更丰满,这样的复习过程也更富有实效!

片段二:尝试与巩固部分

[第一次教学]

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三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支笔?学生列出算式48×3,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得出答案:48×3=144(支)。

在交流计算方法时,教师采用了单一地说计算方法的形式,从学生个别说到同桌说再到开火车说,学生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后来一些优等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就开始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了。

巩固练习共列出了4道竖式题,教师指名4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观看。一个小细节: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字迹潦草,格式也不太规范,教师评价一带而过,没有对规范竖式提出明确要求。板演的题目是学生自己写的,顺序有些乱。交流计算过程时,教师逐一讲解方法,并强调计算的重点和难点,这时,学生已经听得不够专心、不够投入,明显缺少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第二次教学]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指名列算式。让学生先估算结果再笔算。笔算时重点说说连续进位的过程,也就是先乘再加,再乘再加,强化计算顺序,突破计算难点。在交流计算方法时,方式多样,让学生边书写边说计算过程,语言结合动作,多感官参与,多种形式互换,学生思维敏捷,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小细节:提示学生用尺子开竖式,格式规范,数位对齐,把需要进位的那个数小小地写在横线上,不能遗漏横式的得数,等等,教师指导非常到位。在评价板演时,也不是单纯地判断对错,而是指出错误在哪里,怎么改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当时的自己是怎么想的,从思维深处寻找原因,切断错误的源头。

对改错题进行重组,把改正书上的错题变成改正班内同学的错题,这样学生兴趣更高,面对的都是同学自己的错误,指出错误也是帮助同学,这时学生充当小老师,评讲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评讲十分到位。不仅指出了错误之处,还帮同学寻找错误的原因,友情提示计算要注意什么,不能遗漏什么,让学生在别人的错误里反思,在反思中共同提高计算技巧和计算能力。

[对比反思]

计算本身就是枯燥的,怎么把这些枯燥的计算变得有意义,让学生乐于接受,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生喜欢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计算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让学生觉得这是有意义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此外,计算教学必须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计算的格式是有规范的,只有在规范的格式中才能发现数学竖式的美,规范也是计算正确的保证。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从细节处下功夫,一系列的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个数字的对齐,尺子的运用,得数的书写,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边书写边说思维过程,把无声的算变成有声的算,把隐形的进位变成显性的加法,从关注结果变为关注计算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学生学得认真、扎实、有效。

三、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计算教学

1.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而计算是相对枯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使学生持续地对计算进行不间断的研究,并乐于研究。教师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低年级,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计算形式,将故事、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把枯燥的计算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朋友对对碰、爬梯子、鸡毛信、帮小马过河等活动。

高年级,由于计算的难度和量加大了,可以改革练习的形式,如速算小能手评选、积分兑换、我编题你来算等,这些活动形式都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中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计算教学还可以往课外延伸,如成立学习小组,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速算、巧算比赛,提高学生的荣誉感。

2.发挥“易错题”的功效

学生计算不可能不出错,教师要帮助学生少出错。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错题集,在课后作业中,在课堂练习中,发现学生计算出错的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归类整理。在练习课时,把典型错题拿出来分析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对比,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改错,并使他们能做到举一反三,避免下次出错,有针对性地预防。这样学生出错的概率就会降低,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发展数学思想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即为什么要这样算。算法是计算的规则和逻辑,即应该怎样算。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对算法算理的讨论,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重视细节,强过程,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操作、反思,理解算理算法,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知,在探究中领悟,在反思中提升,追寻有效的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保证。有些学生明明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并且有一些计算技巧,却常常计算出错,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习惯的培养要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如何读题审题,如何估算笔算,甚至包括书写格式的规范,估算验算的习惯,等等。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保证。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把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落实到每一节课中,重细节,强过程,使计算教学真正走向高效!

猜你喜欢
笔算错题计算能力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压强』易错题练习
口算 笔算 估算
笑笑的错题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