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永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2018年3月27日,杨友红名师工作室承办了“苏琼两省古诗词教学研讨会”。笔者执教了一堂以《游山西村》为例的诗词教学观摩课。下面是笔者对古诗词教学主题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六册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多达121篇(章),其中古诗词84篇,占古诗文总数的69.4%;而讲究平仄格律的格律诗(近体诗)有44首,占古诗词总数的52.4%。基于格律诗在统编语文教材诗词中所占的比重,《游山西村》这类律诗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于带动整体诗词教学,有着引领性、示范性的作用。
以格律诗为代表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如何呢?为了解基本学情,在主题教研活动之前,工作室对南京市某学校初一、初二年级1783名学生开展一次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学习、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不高,仅有15%的学生喜欢古诗词。略知格律诗的学生占46%,不了解格律诗的学生占34.7%,而98.6%的学生不知道粘对是律诗平仄规则的一部分,不明白古诗词格律与感情的关联。
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不高、格律素养浅薄,与诗词教学现状有一定的关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7%的学生反映,自己的老师在教授古诗词时,惯常采用“介绍作者背景—聆听视频朗读—疏通内容大意—分析思想感情”的模式;75.4%的学生反映老师会以考点为中心对诗词进行语言讲解、知性分析;对于课外古诗词,96%的学生把准确默写作为唯一目标。古诗词学习陷入了机械的应试泥淖。正因为如此,学生很难获得古诗词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古诗词教学路在何方?在统编教材全面使用的当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教无定法,体有定式。王荣生先生认为,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古诗词教学该依何种体式而教呢?《尚书·虞书·舜典》这样描述诗词创作的过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可见,“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诗人创作,擅长“随情押韵”(如杜甫、陆游);读者诵读,追求“声情相谐”(如唐调吟诵)。因而古代诗词是“声义同源”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要顾及诵读吟哦中旋律的徐疾、韵脚的应和、平仄的抑扬、音步的灵动等,更需顾及意象物状、人情理趣等。
基于此,在古诗词教学研讨会筹备阶段的座谈会上,“基于音韵,依体教诗”被确定为古诗词主题教研的主题。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凭诗词的体式学诗词。在某种意义上,这次主题教研展示了返本开新、化旧为新的探索姿态。
《游山西村》格律精严,章法独特,富有画面美、情感美、意蕴美。在放样课堂上,赏读重心落在音韵格律和意味哲理方面,适合用诵读教学法来导读。
话题一:诵读,感受音韵美。
首先,笔者让学生自由朗读没有句读、繁体字竖排版的《游山西村》,从而发现律诗七言八句四联的呈现形式,感受视觉上的建筑美、听觉上的整饬美。接着,笔者再引导学生依据“仄起平收式”的谱式诵读,发现平仄交错、粘对相续的音韵组合规律。男生读奇数句、女生读偶数句,体会律诗抑扬顿挫的起伏感。随后,笔者请学生根据音步划分读出律诗节奏感,学生进而发现所有句子只有2212和2221两种程式,读起来整齐中富有变化,流转如珠。
话题二:品读,感悟意蕴美。
笔者先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进而品味各联的意趣美;接着让学生抓住重音朗读,声情并茂地读出流动的情感美;然后再让学生拖长韵脚朗读,读出“闲”的况味。最后,笔者简单介绍诗人四落三起的人生路,让学生感悟颔联蕴含的世间万物跌宕消长的理趣。
工作室成员依据两张观察量表,从“学生应答”(包括各种形式的朗读)角度对学生的主体性情况进行随堂观察,以便评教、评学。“诗词教学主题教研学生应答数量表”旨在用一系列具体数据进行定量研究,“诗词教学主题教研学生应答质量表”指向定性研究,分析学生的应答水平,从而科学地评价学生诗词学习的效度。
“诗词教学主题教研学生应答数量表”的现场记录采用调查法,收集学生个体课堂应答的各种数据,并作出分析与评价。分析得出:本堂课接近一半的学生参与到个体应答活动中,覆盖率、频率较高。这表明基于律诗音韵的专业化朗读指导,激发了学生品读诗词的兴趣与热情。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还有不少学生未参与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于过于专业的音韵学知识,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抗拒。
“诗词教学主题教研学生应答质量表”现场记录基本采用定性记录,现场观察多为宏观描述。从应答层级方面观察,“课堂话题一”主要有了解性应答(音韵知识)和体验性应答(朗读、感受效果),“课堂话题二”主要有体验性应答、概括性应答(意趣美)、分析性应答(情感美)等6种。但在活动中,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课上音韵学知识的连环介入是“教诗歌”,而不是“用诗歌教”。
古诗词主题教研中的课前调查、课堂放样和随堂观察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为起点,“依体施教”为焦点,“以教促学”为落点,最终达到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主体行为都能得以改进与优化。
此次的古诗词主题教研活动,给笔者带来了一些启示:
循序渐进,沉潜含玩,是古诗词教学的必然路径。文本解读、主题教学如剥春笋,由外至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游山西村》的教学也是如此:入物境诵读,玩味游趣;入情境诵读,玩味情趣;入心境诵读,玩赏画趣;入意境诵读,玩味旨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中紧要处下足细读的功夫,从无疑到生疑。如诗人为何用“柳暗花明”而不是“柳绿花红”。
依体而教,整体感悟,是古诗词教学的应然命脉。格律体式是诗词内蕴的体式,不可仅靠感性去分析。教学实践要整体推行,从音韵、格律入手,向意象、意境、意蕴开掘,综合运用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分析手段,才有可能登堂入室,读出古诗词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体式是打开文本内涵大门的密码,是解读文本、引导教学的抓手。凭借“晓声知韵”的诵读,综合感受古诗词特有的美学意味,最终透视“诗眼”,抵达“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