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峰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
一个学校最大的资本就是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师资的优势,一名好教师能教出一批好学生。笔者所在的学校主动求变,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引领教师,“生命教育”“生态课堂”“研究学堂”凝成了学校内涵发展、生命成长理念,也成为学校文化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的强有力引擎。
近年来,学校邀请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林斌教授来校开设“讲师德、学礼仪”主题讲座,希望提升教师的修养,塑造师德;邀请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德育处主任陈庆艳来校做“理解教育”的讲座,引发教师对教育的重新思考;邀请苏州市教育专家宋大男为全体教师做提升教育力的讲座。学校还邀请江阴市各学科教研员、名校长、名教师来校讲学,教师聆听他们的报告,观摩他们的课堂,接受他们的指导,不但开拓了视野,还在反思中找差距,不断超越自己。
为了拓宽教师视野,学校实施了名师引领、专家导航工程,组建青年教师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名师工作室及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学校定期安排这些团队成员外出学习。近三年,500余人次分批到南京行知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等课改名校考察学习。回校后,教师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并在学习研讨会上分享。学校还和江阴市第一中学、苏州市景范中学、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等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开展课堂研究、专题研讨、教师与专家对话、名师讲课等活动,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
学校通过定期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教师个人演讲比赛、评选书香办公室和读书先进个人,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学校的阅览室每年都购买最新的教育书籍。学校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阅读一至两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并做好读书笔记,撰写文章。
学校修订、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大教研组、小备课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学校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突出集体备课和学案设计两个重点,实现课堂教学从“要时间”向“要效率”转变,从关注教师个体成长向关注教研组集体成长转变,从粗放教研向精细管理转变。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探索和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熟悉生态课堂教育理念,学习生态课堂三维策略,研究生态课堂有效细则。
近几年,学校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一些德育和教学沙龙活动。在以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为主题的德育沙龙活动中,优秀班主任谈经验、谈做法、谈高招,新班主任谈问题、谈困惑、谈创新。通过德育沙龙活动,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好氛围,班主任队伍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在教学沙龙活动中,教师围绕“生态课堂我有招”“生态课堂我想招”“生态课堂我接招”“生态课堂学他招”四个主题进行热议。每次沙龙活动,全校教师都参与进来,并且气氛活跃,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学校每周都安排公开课,为教师提供展示与锻炼的机会。周一早晨,教务处在不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安排两名教师在录播教室上公开课,并指定部分教师听课。全校教师可以在网上同步观课。课后,听课教师可以评课,为上课教师提意见,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学校还推出骨干教师优质课、备课组长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课等,供教师学习、研究、借鉴。江苏省名著导读专题研讨会、江阴市“三力”课堂大比武、江阴市数学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也为学校教师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几年来,学校推出课改展示课一百多节,形成备课组说课、教师讲课、教研组评课的流程,通过把教师的“期望、启发、激励”与学生的“思维、参与、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在动态、变化、激活、创造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活力。“目标明确、任务前移、创设情景、运用模式、分层要求、精细管理”已成为学校“生命课堂”的关键要素。
学校以科研为引领,使校本主题教研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先后完成了“初中课程改革与考试的研究”“教研组建设与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新市民子女教育质量调查分析的实践研究”等国家、省、市级课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课堂中,实现了科研、教研的多重效果。
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即生命成长课程体系中的拓展性课程和创新性课程,具体可分为社会与人文、科学与技术、体育与艺术、思维训练四大类六十多门课程,通过选修课、周中大讲堂、社团、俱乐部等形式实施。学校将这些课程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完整的《周庄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周庄中学生命成长课程实施方案》。
有播种就有收获。近几年,学校的很多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领军人物:骨干教师由原来的不足十人增加到今年的三十多人,无锡市教学能手由原来的一人增加到今年的十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