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婴虹 浙江行政学院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重开海禁,广州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对外贸易通商港口。清政府将海外贸易特权授予了广州十三行(十三行具有双重含义,通常是指广州的商人群体,但有时也指十三行商人们从事对外贸易的特定的区域——广州十三行商馆区)。2016年8月31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启动试运行,向公众免费开放。
突破语言障碍进行谈论业务和做生意是广州十三行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十三行商人在与西方人商务交往时,广东英语,一种中英混合语言产生了。广东英语是一种没有语法和逻辑的语言,只有一个单词表包含了几百个外语单词,中国人根据汉语语法使用它们,发音方式也是汉语式的。十三行的商人与西方人就是用这种独特的传播工具使很多生意得以成功达成,许多涉外问题也得以解决。
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对古老的东方文化十分迷恋,具有中国特色和欧洲特色的装饰艺术成为当时的时尚。融合欧洲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术,兼具东西方风格的广彩瓷迎合了这种需求孕育而生。十三行博物馆的展品中有大量的广彩瓷。广彩瓷又称“广彩”,它是将景德镇产的白瓷在广东加彩后开炉烘焙而成的瓷器。当时的十三行商人在广东建立了大量的瓷器绘画车间,聘请工匠并让他们学习西方绘画艺术。根据外商的要求,工匠们在景德镇产的素胎瓷器上装饰欧洲人喜爱和熟知的绘画,开炉烘染,制成“广彩瓷”。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美国旅行者William Hickey对此进行了描述:“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广彩瓷出口到世界各地后,深受西方人的喜爱。聪明的广东瓷工还能够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特色的装饰融合起来,把民族、家族的徽章混合起来。广州瓷工高超的技艺还吸引了一些欧美的商人将本国的素瓷运到广州,由广东瓷工进行彩绘加工完成后,再出口到欧美各地[1]。
外文报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是西方人了解中国情况的主要来源。来自西方的传教士看待中国的问题常有别于普通商人,传教士关注中国的历史、宗教,他们常常通过出版报刊和书籍来宣传中国。随着广州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大量的英文报纸诞生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的英文报刊《中国丛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有并展示了当年的《中国丛报》。之前,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认识主要是基于马可g波罗、利玛窦的传播,裨治文的《中国丛报》使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深入和提高。裨治文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他潜心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社会。他学习和接触的面也非常广泛,从位于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到各级的地方官员,从达官贵人到市井的三教九流,无不是他交往和接触的对象。《中国丛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做了多面的报道,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被选择性报道的中国:从统治阶级的法典规章到秘密社会组织的教规;从释儒道到民间信仰;从三字经、百家姓到下层社会的谚语、歇后语和顺口溜;从古典名著到民间传说[2]。《中国丛报》的栏目名目繁多,包括时事、书评、文艺、宗教等。《中国丛报》不仅发行于广东、东南亚,还发行到美国、英国等地,被赞誉为“开文学之路,除两地之坑堑”。
广州十三行的商人是西方人最早接触到的,也是最主要的群体。在西方人的眼里,生意场上的十三行商人精明、诚信、义气、慷慨。许多故事在西方商人中广为传诵。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用影音的方式讲述了怡和行商人伍秉鉴一个当时广为流传的故事。曾经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共同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管理不善,始终无法偿还伍秉鉴的7.2万银元债务。伍秉鉴知晓后,把借据当着这位美国商人的面撕碎,并用广东英语对他说他们之间的账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美国。十三行的伍氏家族是十三行商人的杰出代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还具有海外拓展冒险的精神,伍氏家族是最早购买外轮进行远洋的,直到1867年,清政府颁布《华商买用洋商火轮夹板等项船只章程》才允许这一做法。伍氏家族还曾经入股外商企业,成为(美)旗昌洋行的大股东,并投资当时美国的中西部铁路建设。
广州十三行商馆区本身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当时的清朝政府允许外商(包括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一些国家)在广州租赁民房,设立商馆进行外贸活动。这些外国商馆所租用的房屋,其地理位置大都集中在今天广州十三行路以南至江边一带。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示了当年这些商馆的微缩模型。之所以选择这一地区设立外国商馆,首要原因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些地段接近广州西关及新城区,在这些地段的周围,商业贸易本来就已有一定基础,非常有利于洋商采购货物。外国商馆相继建立之后,以这些商馆为中心,发展出了许多的商铺和作坊,为远道而来的外国商人提供各种商品和生活服务,这一区域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参观,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及周边地带于是就成了中西贸易中心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3]。
本文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品为例,阐述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广州十三行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开放的人文意识和悠久的商贸传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商船,与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促进了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