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英
摘 要:小学低段的孩子身心发育速度很快,但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度较低,因此在他们的行为和兴趣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自发性、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加以重视和引导,孩子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将會成为他们成长的致命弱点。作为教师,要做好表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开展学校常规教育,重视家校合作,发挥教育合力,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为孩子们更好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4-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4.060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对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因为客观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相对闭塞、没有拘束的环境中,父母的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大部分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就比较自由散漫,更不用说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有些孩子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农村此阶段孩子们的家庭状况、心理特点和所处环境等现状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农村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存在的问题探析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各方面条件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依然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一方面与农村广大孩子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更为关键的是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重视、方法不恰当密切相关,这就导致农村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独立性差。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孩子的教育引导上缺乏正确的方法,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一些小学生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依赖心理严重,抗挫折能力非常脆弱。
2.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较差。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在家庭中一直是中心,所以自我意识很强但是缺乏集体意识,个别学生甚至表现出了有些自私,对于集体事物不关心或者眼里没有集体。还有一些同学没有规则意识,我行我素,经常为了自己破坏规则,这对于班集体的建设带来了很多问题。
3.学习自主性不够。因为在幼儿园阶段孩子没有养成较好的习惯,很多孩子到了小学阶段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不会听课,参与不积极,对于所学知识被动接受的多而主动思考的少。在课下作业方面,一些孩子存在应付心理,作业不够认真,作业质量较差。
二、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学生们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们要初步走出家庭的小圈子,接触社会的大圈子,孩子们在此阶段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了解社会,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很快,且对于孩子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必须要重视这一阶段学生们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从我们国家的角度来说,也越来越重视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早在198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指出了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要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习惯养成的教育。好习惯才可能有好未来,因此作为起始阶段的小学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使孩子们受益一生。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特别是一些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这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1.言传身教,教师做好示范。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对于老师心存敬畏且当喜欢老师时往往会接受老师的要求,这时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对于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细节,规范学生的言行,在教学中要规范书写,严格要求学生的听课和作业;在卫生扫除中,要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做;在集体活动中也要引导学生们积极参加,逐渐树立集体意识。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自身的榜眼示范作用。既要注意言传更要关注身教,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进而影响学生,优化教育效果。
2.开展学校常规教育。小学生的精力旺盛,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学校活动空间较大,他们在奔跑中极容易发生突然事件。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要充分利用晨会课十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使每个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另一方面课间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不良行为即时纠正,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
3.重视家校合作。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的,特别是农村地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们的影响更大。教师要注意和家长的常态化沟通,对于孩子教育中的方法和理想要与家长交流,要让家长明白自身职责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告知家长,家庭教育更要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可以利用每天家长接送孩子放学的时机,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总之,针对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充分重视,结合其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引导和规范,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为孩子铺设成功的轨道——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3(11).
[2] 陈旭宇.让习惯养成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7).
[3] 李新生.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J].凯里学院学报,2004(4).
[4] 郭素云,王亚萍.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