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 尤 斌
“智慧校园”是一个涵盖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集合体,它是站在“数字校园”基础上,通过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使得在校师生可以通过更为精准和动态的方式开展教学和管理的新模式。宗平教授等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个性化定制服务于不同角色;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引入到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共享和协作;三是为学校与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1]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必须的专业素养。信息化教育的潮流势不可挡,笔者深感应该顺势而为,建设智慧校园。
2016年,笔者上任海口市第四中学校长,正逢四中通过评估,晋升成省一级甲等学校,此时,教师们斗志昂扬,干劲冲天。借此东风,我认真学习和研判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召开党政联席会,着手建设“智慧校园”。
(1)树立目标,“乘”、“谋”绘蓝图。文化是无形的场,是学校的魂,是推动师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营造打造“智慧校园”的文化氛围,笔者首先与中层干部详细学习教育部关于信息化发展相关系列文件,领悟文件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其次,委派中层干部外出考察学习,聆听外出学习干部考察报告;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着手顶层设计,科学决断,创建智慧校园先锋队。
(2)游学研学,“进出”、“游研”长见识。首先,学校加大创设“请进来”的教研机会。学校积极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形成立交桥式互通构架,邀请名师专家莅临指导,传经送宝。聘请全国著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专家及校本信息技术教师高手进行“技术技能与教学管理融合”的提高培训,每年举办近十场智慧校园系列专题讲座。从文化熏陶到技能培训,再到协同研修,进一步推动“信息源+观念统领”、“技能点+技术加强”、“云平台+教学研究”、“资源储存共享+专业成长”等教师技能的发展。教师们因此得以拓宽思路、沉淀智慧、领悟真谛。
其次,增加教师“走出去”学习的机会。鼓励更多的教师走出去,去领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宽广的信息化教学视野,使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催生“见贤思齐、自觉发力”、“真实样本,借鉴实践”的研究行为与精神气质。外出学习的老师除了需要通过美篇制作进行分享外,还要面向全体老师进行专题汇报,深层次辐射学校全体教师。
再次,创设“教育教学论坛”研学舞台。近年来,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度论坛的目标为:厚植智慧校园新理念,观念统领,共享齐谋;学习信息技术强技能,策略导航,共学齐启。论坛交流技术改革的好经验,研讨引领,共鸣齐进。论坛的分组研讨场面热烈,各年级组成员就焦点主题展开交流。本年度论坛主题多元,高一年级研讨“探索基于智慧技术手段下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的工作设想”,高二年级研讨“探索基于智慧技术手段下新高考分层走班的教学及管理策略”,高三年级研讨“探索基于智慧技术手段下,备课质量提高的策略”;初一年级研讨“信息时代下的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初二年级研讨“如何提高翻转课堂的实效性”;初三年级研讨“如何利用信息化平台提高复习效率”。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为智慧校园高效教学献计献策。
“异度云常态录播系统”可以完整记录教师授课过程,还可以探索“一拖N”的新教学模式授课,即充分利用原有教室多媒体设备,远程实时参与主讲教室课程听课、互动及常态化录制;“超星电子图书”依靠海量的图书信息、先进的检索方式以及友好的阅览器,为学校师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便利的阅读模式;“IS智慧平台”作为综合教育资源平台,拥有教育教学、教务管理、学校文化等多个功能模块,形成分类明确,方便查找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同时可以解决新高考改革下选课走班制度所面临的诸多管理困难,例如:扫描指纹,班主任可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到位;视频平台,班主任可以远程查看本班学生上课的状态,学校领导可以看到教师的授课状态;“教学一体机”使授课、板书、投影、阅读、直播一体化,方便教师开展丰富且高效的教学活动;“无纸化办公系统”融合个人办公、公文管理、会议管理、流程审批、信息采编于一体,使办公管理高效;“中华资源网”、“学科网”等网络资源为我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硬件、软件设施与平台助力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我校教师逐渐将现代技术融合到自身教育教学之中,进而感受到智慧校园带来的高效与便捷,从而激发了教师们表现出直面改革的勇气和信心。
(1)技术特长教师自发开展专题讲座。弄潮儿当向潮头立,潮流勇进正当时。不少教师在智慧校园文化的陶冶下,观念得到很大的转变,积极开拓进取,玩转起技术来,并用技术支撑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摆脱了繁杂冗重的低效工作,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在工作中获得愉悦感、轻松感与成就感。教研室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沙龙教研等活动,为这些特质教师搭建分享展示的舞台,加强特质骨干教师的辐射功能,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双赢目标。如我校教研室郑媚副主任主讲《智慧校园》,信息中心王铭魁主任主讲《二维码的使用》,冯俊涛老师主讲《玩转手机》,陈兴利老师主讲《ppt技能操作》,李鹄庆老师主讲《微课制作》,林霜老师主讲《电子思维导图工具使用》等讲座,令参会老师收益颇丰。金针以度人,援浆以济舟,是这些弄潮儿最真实的写照,对话交流聚英气,探索提升育才气。
(2)信息化教学研究展现教学魅力。
①开展多种丰富教学模式的尝试研究。
我校共开展六项创新课堂模式、四项教学应用模式的实践,例如英语1拖15同步听力课堂、语文1拖15同步学习课堂、政治1拖1的同步直播、数学1拖1同步学习课堂、生物1拖1实验同步PK课堂。同时,我校还与北京四中开展网校深度合作。同步同频课堂开启教师教学的另一番天地,为教师提供探究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教研特色模式提供了方向与思路。
②开展学科特色的信息化教学。
语文组利用超星电子阅读客户端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育学生的文化修养。语文组集体备课呈现的《端午和端午诗词——探究端午节》展示课运用到IS智慧平台中的课前学生预习成果储存功能,展台功能、计时功能、随机点名功能、数据评价功能、平板答题功能、习题推送功能,课堂互动抢答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生物组的数字化探究实验教学课借助云平台与其他信息手段,如生物组集体备课呈现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课程。利用IS智慧平台及先进学科信息仪器,显微镜,传感器等,探索微观世界,让数据“说话”,让证据“说话",提升学生实证精神,凸显生物学科魅力,进而推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
地理组启动创建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成立国际生态学校委员会,结合信息技术,开设大气监测站、活动教室和展览室等实践基地,拓宽学校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使得各个学科的教师们纷纷就基于网络和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展开实践探究与深层次思考,力求凭借技术之力服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校本资源库建设共生成159节优课、127节微课、44份教学文档,这些资源成为教师交流学习的宝贵财富。2016年我校被评为海口市教师区域组长学校。依托高端平台的任务驱动以及智慧校园的开展实施,我校举办了风采杯、风范杯、异度杯、风铃杯等一系列信息化教研活动,带领区域学校的教师们在互研、互训、互评中谋求共鸣、共生、共赢的教育品质。
团队建设是智慧校园开展的动力点。笔者认为,团队的力量与能量能有效助推智慧校园的进程。为了营造“信息化融合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笔者与相关处室商定建立课题奖励机制,激发参与课题的科组及个人努力将获得经验成果与教学、教研工作深度融合,进而推进特色科组的建设,近期处于研究阶段的课题有:生物组申报的国家级课题《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以及省级课题《智慧校园环境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模式研究》,数学组申报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地理组的市级课题《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地理合作学习能力探究教学》等。信息化课题研究让学校教育绽放时代信息的灵光,谱写智慧育人华章。
由于团队建设卓有成效,同伴互助配合有功,豪气助力2018年高考,成绩斐然:优秀学生以总分888分位居全省文科第五名,实现了我校总分800分的突破,被北京大学录取;本科A批总上线人数639人,单科800分4人次,总分700分以上38人,较去年增加了18人,单科700分以上77人次,较去年增加11人次。全年级本科A批上线率高达86.33%,创历史新高。
图1 海口四中近五年本科A批入围率
我校教师们积极研发具有信息化融合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物理组研发“高中物理科技活动”课程、科技创新社研发“创新科技”课程、“机器人制作”课程,生物组研发“生物特色实验”课程,地理组研发“创建国际生态学校”课程等。在智慧校园的推动下,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精品课程开发与使用推动了我校第二课堂的“气象”、“气度”、“神韵”、“神采”,有效促进教师“气质”、“特质”、“资质”、“品质”的形成,有效催生了学生“养德、养智、塑心、塑行”的品行。
在信息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培育下,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先后参与“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多项业务评比活动,获得诸多荣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摘取百来枚各级信息化科技大赛的奖项和荣誉;每年近十名学生符合自主招生入选资格,同时我校被评为全国机器人竞赛优秀学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