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赵成辉
2012年2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公布,使浙江省高中课改进入了一个全新境地。此次课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选择性,即通过有效减少必修,全面加强选修,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在这“三个选择权”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学生学习选择权最为根本,后两个选择权是基础。所以说,有较多数量、较高质量的选修课成为了新课改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子;有没有开发、开设选修课也成为了评判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2016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提升选修课程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学科为轴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基于培育学校特色,进行课程横向拓展与纵深发掘,分类分层系统开发,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意见》清晰地为一线教师指明了一个重要方向:开发和开设选修课要立足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现以浙江省精品选修课程《读新闻,学地理》的开发与实施为例,从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框架结构、课程教材内容、课程实践活动等角度介绍如何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思路和理念是课程开发的起点和最基本的原则。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课程设计之初就制定了要与地理必修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地理视角关注新闻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等设计思路。
与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紧密联系,利于学生高中必修地理教材知识的巩固。罗秋官老师在《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困惑与思考》一文中也明确指出,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是能力发展、方法运用、观念形成的载体,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的质和量决定着其能力、方法、观念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别笑朝鲜,全世界都在折腾时区”专题,从有趣的地理时区的新闻事件入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时区的现实应用,很好地拓展了必修教材中关于时区的教学内容。又比如在“南方冷还是北方冷”专题,从每到冬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南北方孰冷大讨论”社会事件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影响我国气温的要素、体感温度等比必修教材中更深层次的内容。
本课程教材安排了4个篇章23个专题,基本涵盖了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的核心主干内容,以达到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目的,为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教材内容会随着更具有典型性和趣味性的新闻而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当今时代新闻资讯层出不穷、包罗万象。其中的不少新闻热点是和地理密切相联系的。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地理知识来培养认识、处理这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现代理念,获得应对未来若干重大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每一话题中至少都安排了两则新闻案例,能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原来地理涉及的范围那么广,地理离他们的生活又是那么近。将地理新闻作为教学材料,这不仅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去“读取”媒体中看到的、听到的各种“话题”“热点”,即培养学生用地理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彰显地理学科的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基于此的学科素养就是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读新闻,学地理》课程的教材篇章是按照新闻事件所涉及到的空间尺度,从大到小、从远及近设为“探索星空”“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关注生活”4个篇章(图1)。以区域尺度为划分基础的编排结构很好地告知了学生每一个地理事象都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中,而这个区域又存在于范围更广、等级更高的另一个区域当中。这为强化学生的区域认识意识,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带来无言的帮助。
图1 篇章结构
在具体的每一话题上,都设置了“新闻已旧”“真知恒久”“新闻再究”和“新闻之后”4个栏目(图2)。“新闻已旧”和“新闻再究”安排的是内容相似但观点相左的新闻材料。让学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观点,帮助学生能从多角度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从而较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其本质特点,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图2 章节栏目
例如,在“中国年龄结构,出了啥问题”话题中,围绕中国的年龄结构,本人提供了“全面二孩元旦正式落地”“放开二胎政策难解老龄化危机”两则新闻,让大家从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红利、老龄化等角度思考中国到底要不要实行计划生育。
23个主题新闻分为“探索星空”“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关注生活”四个篇章。教材内容尺度大到星空,小到地方;它联系身边的现象和生活,也聚焦全球性问题。
在“探索星空”篇章,与学生一起领略日出日落、月盈月亏;一起了解时区的理论知识和现实应用;一起探讨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渴望和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放眼世界”篇章,展现世界各地环境差异和不同民族文化文明,也关注“热带雨林”“全球变暖”等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树立全球意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胸怀祖国”篇章,祖国江山多娇,自然风光绚丽多彩;历史悠久,精神文明源远流长。学生欣赏到祖国大地优美风光,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使他们了解基本国情,关心祖国发展,在课堂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关注生活”篇章,提倡地理与身边的环境、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去探究发现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培养学生地理推理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是“有用的学习”,彰显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地理课程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通过野外亲自观测和考察,能检验所学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为课堂上和书本中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丰富的例证和补充。
《读新闻,学地理》课程在“新闻之后”栏目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有辩论赛、校园调查、都市区研学旅行等。
有的活动涉及到的内容思辨性强,笔者适时举办了地理话题的辩论赛。学生在准备辩论赛的过程中,必然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相关话题的理解,必定比往常要深刻许多。经过辩论赛后,学生俨然成了一个该方面的小专家,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展力。也从侧面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很多地理事项是不能简单用对错来评判的。我们要从多角度理解它,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综合思维能力。笔者曾举办“中国要不要计划生育”“自然资源会不会枯竭”等辩论赛。在辩论赛中,学生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从中对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有了相当深的造诣,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也锻炼了地理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程大力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资源,把地理实践活动校本化。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如在学习了“城市妖风阵阵为哪般”专题之后,学生们接触了“峡谷风”“狭管效应”这些知识点。笔者开展了“鄞高校园寻找狭管效应”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展现出的参与热情超乎预期,也深刻理解了“狭管效应”。
笔者学校位于城区,在选修课的开展过程中也举行了都市区研学旅行。在学习了“地铁——城市交通的新热点”之后,要求同学调查南部商务区某十字路口的交通情况。要求如下:
①绘制鄞州南部商务区的基本平面图;
②在地图上准确标注公交车站及公交线路的基本方向(包括建设中的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
③分时段在每个十字路口测车流、人流情况,制作统计表,分析公交车站分布的合理性;
④走访交警部门了解监测的交通流量情况。
在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在真实环境下,动手动眼动脑进行实际操作,投入程度高,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过程中,灵感时有迸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大有裨益。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事实证明,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开发、开设选修课程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