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行痹汤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2019-01-11 05:56倪洁珊胡黎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硫辛酸糖化肢体

倪洁珊 胡黎清

(永康市中医院内一科,浙江 永康 321300)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作息方式的改变、运动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环境因素的改变,糖尿病发生率近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高达 60%~90%[1-2],其中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尤其下肢对称性感觉障碍,如疼痛、麻木、发凉或灼热感,如戴手套、袜套,从四肢末端向躯干端逐渐进展,累及运动神经时,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肌力减弱,甚至溃疡、坏疽,严重者造成截肢的后果。据研究表明,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 3年生存率为 53%[3-4],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血管受损、代谢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损伤等因素有关[5]。其中氧化应激学说近年来备受重视[6],该反应可直接损伤神经元脂质、蛋白质与 DNA,阻碍神经纤维传导[7]。α-硫辛酸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最常用的强抗氧化剂,对于防治本病效果较为明确[8]。该药物属丙酮酸脱氢酶的一种辅助因子,能通过渗入细胞各个部位,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同时α-硫辛酸能抑制过多产生的超氧化物,改善糖尿病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9]。然而,单用α-硫辛酸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中药方剂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确切。为探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观察,探讨活血行痹汤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病例均为 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内科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40例患者均已完成 1个月的随访。治疗组中男 13例,女7例;年龄 45~76岁,平均 61.7岁;神经病变病程 1~12年,平均(4.5±3.2) 年。对照组中男 12例,女 8例;年龄48~73岁,平均 62.3岁:神经病变病程 1~11年,平均(4.6±3.0) 年。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 1999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闪痛或刀割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深浅感觉明显减退,腱反射、膝反射减退或消失;(3)肌电图检查显示正中神经、腓神经有传导障碍;(4)排除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

1.3 辨证标准 参照2002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中消渴痹气虚络阻证的诊断标准。主症:四肢麻木、疼痛;次症:倦怠乏力、自汗、神疲懒言、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象:舌胖大,舌色暗,或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色紫暗,舌苔薄白;脉象:弦涩或细涩。

1.4 排除标准 (1)有明显的肝病临床体征或症状、急性或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转氨酶(ALT、AST)大于正常值上限的 2.0倍者;(2)近期内(4周内)有各种感染者,尤其是严重难以治愈的尿路感染;(3)所有在近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活动性心脏疾病,包括心肌梗死、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冠脉搭桥术、或血管重建术;或者在研究过程中估计需要进行冠脉搭桥术或血管重建术者;(4)孕妇或哺乳期妇女;(5)药物过敏患者,对本方案排斥的患者。如符合以上任意一条者即可排除。

1.5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即饮食控制,运动调节及口服药或胰岛素降糖治疗。原降压、调脂等治疗保持不变。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针 250 mL+硫辛酸针 300 mg静滴,每日 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行痹汤(黄芪 30 g,山药 30 g,白术 15 g,生地黄 15 g,丹参 30 g,当归 15 g,牛膝 15 g,地龙 9 g,胆南星 10 g,红花 6 g,葛根10 g),根据患者症状适当加减。腰膝酸软患者可加制首乌30 g,熟地15 g;肢体发凉可加桂枝、干姜、巴戟天各10 g;肢体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加全蝎3 g,延胡索12 g;口舌干燥患者可加麦冬、知母各10 g;以上中药水煎煮2次,取400 mL,每日分早晚 2次,于餐后 0.5 h服下,疗程为1个月。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6.1 症状评估及查体 治疗前后由同一操作者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查体及神经反射检查。症状评估采用Toronto评分,包括神经感觉功能、症状、反射评分。总分为19分,0~5分为正常,6~8分轻度,9~11分中度,12分以上重度。根据临床积分变化制定标准。显效:症状缓解,减分率在70% 以上 (包括 70%);有效:症状好转,减分率在 30% ~70% (包括 3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减分率在30%以下。

1.6.2 肌电图检查 采用丹麦产 DISA 2000型肌电图仪,在治疗前后对全部患者作神经电生理检查。室温保持在20~28℃,患者皮肤在24~30℃。使用表面电极 (刺激和记录),测定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 (腕至肘)、腓总神经(踝至腓骨小头)的运动传导速度 (MNCV),测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 (中指至腕,顺向)、腓浅神经 (腓骨中段至踝,逆向)的感觉传导速度 (SNCV)。

1.6.3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监测空腹血糖(FBG) 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水平,观察对疗效有无干扰。血糖用氧化酶法测量静脉血浆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用亲和层析法。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7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显著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Newman-Keuls检验。计数资料用х2检验,统计分析用 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根据统计结果,治疗组显效 9例,有效 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75.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 5例,无效 8例,总有效率 6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疗效对比 [例(%)]

2.2 2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后2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提升均明显提升,治疗组提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x±s,m/s)

2.3 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2组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 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2组空腹血糖比较 (x±s)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呈现逐渐增高趋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明显减少足溃疡及截肢的发生[11]。中医根据其肢体痛、麻、软、冷等表现将其归属于“消渴痹证”,认为消渴病起于阴虚燥热,燥热可耗津伤液,以致血脉空虚,津枯血燥,血滞脉络,形成血瘀而出现痛、麻等症状。消渴病久病及阳,阳气虚弱,鼓动无力,则血行减缓,阳虚生内寒,寒则血凝,也将导致瘀阻脉络[12],出现痛、麻,兼见软、冷,为本虚标实证。诚如 《证治要诀》云:“消渴日久,精血亏耗,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又如清·李用梓《证治汇补》:“十指麻木,手足乃胃土之末。十指麻木,乃胃中有食积湿痰死血所致。”故本病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疲阻络为标。“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变化。”胡黎清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活血行痹汤,以益气涤痰化瘀通络之法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方中重用黄芪配山药、白术健脾益气,使气旺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以除瘀热,合当归滋阴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牛膝祛瘀通脉,引血下行;丹参、红花助当归活血化瘀和营止痛;地龙通经活络;葛根生津止渴;木香辛香走窜;白芥子、胆南星化痰而通络。诸药合用,益气养阴以扶正,涤痰化瘀以祛邪,有补有行,标本兼治,使得气血运行,无痰浊、瘀血停留之患。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应用α-硫辛酸,活血行痹汤结合硫辛酸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下肢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该结果排除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干扰,是有别于控制血糖外的又一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临床优势,有效延缓糖尿病患者靶器官的损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然而该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病例数偏少、观察时间短等,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猜你喜欢
硫辛酸糖化肢体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肢体语言
强电场对硫辛酸分子性质的影响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硫辛酸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前列地尔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