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90)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2019-01-11 05:56旺杨才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星状胃脘神经节

鱼 旺杨才德

(1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16卷第24期)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在我国慢性胃炎一般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好发于中年。本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除了上腹部可有轻微压痛外,一般无明显体征,且病程较长,几年至几十年不等。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范畴,笔者用穴位埋线法,选取星状神经节为主穴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选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采取随机对照观察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 20例,年龄 23~55岁,病程最短 2月,最长 20年,以星状神经节为主穴埋线。对照组20例,年龄24~56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9年,以普通穴位埋线治疗方法为主。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2004版》[1]诊断标准。病变部位:胃窦、胃体、全胃。浅表性胃炎内镜下:(1)红斑(点、片、条状);(2)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斑;萎缩性胃炎内镜下:(1)黏膜呈颗粒状;(2)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1.3 中医辨证分型 (1)肝胃郁热型:胃脘灼痛,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烦热不安,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2) 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3)寒邪客胃型:胃痛急,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4)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红薄白,脉弦;(5)湿热中阻型: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6)瘀血停滞型: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7)宿食积滞型: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喛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不思饮食,大便不爽,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8)脾胃虚寒型: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1.4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胃脘痛诊断,辨证为寒邪客胃型,宿食积滞型,肝胃郁热型,肝气犯胃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停滞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的患者;(2)年龄23~56岁的患者,每次症状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3) 半月内未曾使用过其他药物及其他治疗;(4)患者近一段时间内有胃脘痛的症状和体征;(5)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1)多功能脏器衰竭者;(2) 不能持续接受治疗者;(3)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1.6 治疗方法

1.6.1 观察组 取穴主穴:星状神经节、迷走神经点、足三里、内关、胃俞。配穴:寒邪客胃配梁丘;饮食伤胃配下院、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瘀血停滞配三阴交、肠俞;脾胃虚寒配脾俞、关元;胃阴不足配胃俞、内庭。操作:(1)星状神经节: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以穿刺右侧星状神经节为例。体位:患者取仰卧位,使枕部与背部处于同一高度或将一薄枕置于双肩下,使头尽量后仰,以充分暴露颈部。面朝上方,颏部抬起。口微张以减小颈前肌张力,且易触及第6颈椎横突。操作者位于患者右侧。方法:术者戴无菌手套,术区碘伏常规消毒,选用3.4 cm长7#埋线针刀,线体用3 cm长4~0的PGA或PGLA线体。术者左手拇指与四指分开,四指紧靠于患者颈部,做卡颈动作,拇指轻轻触及皮肤,右手持针,刃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垂直,拇指与针尖同时向下移动,拇指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触及颈动脉搏动,确认已把颈动脉控制在指腹下,继续向下移动,当到达C6横突前结节时有明显抵抗感,右手向下快速突破,直达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随后退针0.5 cm,右手持针固定不动,左手拇指轻轻抬起,旋转埋线后出针,术毕,压迫针眼止血,创可贴贴敷针孔即可。(2)普通穴位: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术埋线。

1.6.2 对照组 取穴:除无星状神经节外,其余同埋线观察组穴位。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三阴交、足三里。配穴:脾虚湿滞配脾俞、章门;肝郁脾虚配太冲、期门、公孙;脾肾阳虚配肾俞、神阙、关元;脾胃湿热配内庭、曲池;肝郁气滞配肝俞、行间;肠道燥热配合谷、曲池;腹胀明显配中脘、内关;腹泻明显配关元、神阙、公孙;便秘明显配支沟、照海;情绪起伏配印堂、神庭、神门。操作: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也可加用灸法。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布的《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消失,胃酸分泌正常,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未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5.0%,优于对照组 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星状神经节埋线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主穴,可以通过调节丘脑的机能维护内环境的稳定,让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刺激交感神经,抑制 H+过多的分泌对胃粘膜的损害,调节内分泌功能,降低患者中皮质醇、血管紧张素的含量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如《灵枢·邪气胜腑病形》指出:“胃痛者,腹胀痛,胃脘当心而痛。”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主要病机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调理胃气;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两穴远近相配,可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脘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所谓“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公孙可调理脾胃,平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的病证。根据病型不同辨证取穴为:寒邪犯胃配梁丘、胃俞,饮食伤胃配下院、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瘀血停滞配三阴交、肠俞;脾胃虚寒配脾俞、关元;胃阴不足配胃俞、内庭。

刺激星状神经节的作用主要有中枢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星状神经节通过调节丘脑的机能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星状神经节属于交感神经节,其作用的发挥常常与副交感神经交互,故治疗慢性胃炎的机理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其中枢作用对人体内环境稳定总体影响和调整,二是激发交感与副交感对胃肠道的针对性调节作用,以取得良好疗效[3-4]。除常规治疗外,应嘱咐患者规律饮食,忌食刺激食物,情志舒畅,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

笔者认为,以星状神经节为主穴治疗慢性胃炎是一种方便、有效、值得推广的疗法。

猜你喜欢
星状胃脘神经节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星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The Six Swans (II)By Grimm Brothers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求星状多边形的内角和
甲泼尼龙与神经节苷酯治疗急性脊髓炎疗效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