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汗散联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小儿汗证临床观察

2019-01-11 05:56殷齐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神阙穴汤剂口服

殷齐辉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汗证是指小儿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异常外泄的一种病证,常见于5岁以内的小儿。多属西医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1]。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抑制汗腺分泌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方式,但疗效差,且副作用大,停药后反复发作,治标不治本[2],故临床多以中药治疗为主,标本兼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牡丹江市中医院儿科门诊的汗证(肺卫不固证)患儿 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最小6月,最大5岁,平均年龄 2.8岁;病程(1.23±0.25) 月。对照组中男 22例,女21例;年龄最小6月,最大6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1.35±1.4)月。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临床诊断指南·小儿汗证(肺卫不固证)》的诊断标准[3]。病史:本病多见于2~6岁儿童,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患儿素体虚弱,或在热性病、久病之后、或长期服用易出汗的药物有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及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排除因护理不当、气候因素、活动等客观因素及疾病引起的出汗。实验室检查:本病依靠相关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行血常规、微量元素测定、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抗“O”、血沉、甲状腺功能、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项目以鉴别引起小儿多汗的因素。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医诊断汗证(肺卫不固证)的诊断标准的患儿;(2)年龄最小 6月,最大 5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病、风湿病等疾病;(2) 对中药汤剂过敏者;(3) 营养不良、免疫缺陷者;(4)合并感冒、咳嗽、肺炎等外感急性疾病。

1.5 剔除标准 (1)不能按照治疗方案执行者;(2)研究者认为有不适宜继续参加试验的情况,如并发症、不良事件和因违反方案、服药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治疗失败,可以要求患儿退出试验;(3)患儿及其父母或监护人有权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原因退出试验。

1.6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按以五倍子:麻黄根:黄芪的比例为 3∶2∶2混匀后研末过 500目筛,用陈醋调成的糊状外敷神阙穴,睡前贴上晨起取下,1日1次,7日为 1疗程。配合口服汤剂(太子参 10 g,浮小麦10 g,黄芪 12 g,茯苓 8 g,煅龙骨 8 g,煅牡蛎 8 g,五味子 5 g,补骨脂 6 g,女贞子 6 g,北沙参 5 g,麦冬 5 g,玉竹 5 g) 水煎服,0.5~3岁,1.5 d/剂,3~5岁,1剂/日。疗程 15 d。对照组给予口服玉屏风颗粒[黄芪、白术 (炒)、防风][德众药业,国药准字号Z10930036,5 g×12袋]:每袋 5 g。口服,每服剂量:0.5~3岁 2.0 g,3~5岁 3.0 g,每日 3次口服。疗程 15 d。1.7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证候,包括汗出、口渴、精神、食欲、睡眠、舌质、舌苔、脉象。观察临床症候痊愈时间,进行2组比较。

1.8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2)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3)无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х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表明,治疗 15 d后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敛汗散联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小儿汗证疗效显著。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主要中医证候痊愈时间比较 见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汗出、口渴、食欲,睡眠,舌苔脉象主要中医证候痊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2 2组主要中医证候痊愈时间比较 (x±s,d)

3 讨论

汗证既可以是某些疾病的兼证,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汗液的正常排出有调节体温、排泄机体代谢产物、润泽皮肤、维持阴阳平衡及调和营卫的作用。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不足,病理状态下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出现汗出异常,其中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肺卫不固,气失固摄津液,而汗出过多。其中睡觉过程中出现出汗,醒来时汗出停止,为盗汗,无论睡觉与否都出汗者成为自汗。汗液中含有钠、钾等电解质,过度汗出会导致小儿体液电解质失衡,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者危及生命[5]。西医多属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其中以后两者最为常见,治疗常选用谷维素、654-2、阿托品等药物,用时起效快,停药亦恢复原状,且副作用大,临床不给予应用。而中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李立新[6]运用五倍子单味药脐疗治疗小儿汗证350例,总有效率为94.3%,吴碧等[7]在小儿汗证中医研究进展中提到中医辨证从肺脾论治、从疏肝、泄肝、柔肝论治,从肾虚论治,从气血阴阳论治,治疗汗证方式多样,辨证思路繁多。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汗证诊疗指南》,把汗证治疗规范化,根据诊疗指南中对汗证肺卫不固治疗方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运用敛汗散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小儿汗证,经临床数据分析,治疗组明显减少汗出时间,对于临床症候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汗出、口渴、食欲、睡眠等症状,整体治疗汗证疗效显著。

敛汗散中以五倍子[8]性酸涩,归肺肾经,具有敛肺止汗之功效。《本草纲目》:“气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咳,敛汗”。现代药理研究其所含没食子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使皮肤、粘膜溃疡面的组织蛋白凝固,形成一层被膜而成收敛作用,从而达到止汗作用。麻黄根甘平归肺经,能行周身之表而实肌腠,敛肺固表止汗;黄芪性甘,微温,归肺脾两经,善补脾肺之气,有“补气之长”的美誉,并且补气之中,具有升发外达之性,又能实卫固表以敛汗,治疗表虚肌表不固的自汗、盗汗之良药;麻黄根性甘平,归肺经,能行周身之表而达到实肌腠,固卫气,专攻敛肺固表止汗,为止汗专药,三药合用主攻敛肺固表,益气止汗之功用。三药合用研末以陈醋调和,借助其味酸,增加其固涩之力,贴敷于神阙穴。神阙穴乃先天之结缔,后天之气舍,具调和阴阳、固本培元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脐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并且脐部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较强,易于穿透,弥散迅速而通达全身,而且脐部的各层组织中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节。利用药物不断地刺激脐部皮肤,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促进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止汗效果[8]。敛汗散外敷于神阙穴,以达调和阴阳,补气敛肺固表止汗之功效。口服中药汤剂中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太子参为清补之品而补气生津;茯苓健脾,三药合用以健脾补肺益气固表,补肺气同时兼顾健脾,以培土生金。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煅龙骨、煅牡蛎收敛固涩而止汗;五味子味酸、甘,生津敛汗,敛肺滋肾,四药合用急则治其标,而敛肺固涩止汗。补骨脂性辛苦温,归肾脾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女贞子性甘苦凉,归肝肾经,补肝肾阴。小儿肾常虚,二药阴阳同补,以补先天之本。《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北沙参性甘微苦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麦冬擅长养胃、生津液;玉竹性甘寒质润,入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三药合用养阴生津补充汗液所丢失的津液。诸药合用,补肺固表敛汗,补肾健脾生津,以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效。

综上所述,敛汗散联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疗效显著,且为中药治疗,副作用小。整体治疗方案中,标本兼治,虽为肺卫不固,但治疗肺脾肾三脏都给予兼顾,注意汗出伤津,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治病防变的诊疗思路。

猜你喜欢
神阙穴汤剂口服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艾灸神阙穴防治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栀子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
浅析“神阙穴”禁刺说*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匹多莫得口服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