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婕 李应宏 张宇杰 沈海霞 李 苗 刘金鑫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武威 73300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上又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部分)、小脑、脑干、丘脑的血液循环[1]。当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导致脑部供血、供氧明显缺乏,出现以头晕、目眩为主的一系列症状。该病属中医学“眩晕”的范围,日常生活中以 45~70岁的人多见。《黄帝内经》中早已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可见其发病机制多在肝脏,病位以头部常见,其治则常以平肝熄风、通络散结为主。随着中医药的大力发展,采用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及中草药方治疗该病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笔者从中医药结合高压氧角度出发,经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后,处方运用天麻钩藤饮,并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阐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年10月—2018年 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56~67岁,平均年龄 61.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者26例,合并颈椎病者19例,合并高脂血症者15例。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 55~68岁,平均年龄 61.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7例,合并颈椎病者20例,合并高脂血症者13例。2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3]确定诊断标准:年龄≥45岁,具有发作性视物旋转,反复发作,可与体位改变和劳累有关。至少伴有一种后循环缺血症状。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的分级标准[4],主要症状可见眼前发黑,头目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见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可突然发病也可缓慢起病,临床常反复发作,患者较为痛苦。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②一般生命体征平稳;③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头颅 CT/MRI、颈椎CT/MRI检查证实;④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病情不稳定,合并严重心脏、肾脏、肝脏等内脏重大疾病者;②外耳道与鼓膜明显病变者;③颅脑肿瘤者;④不愿合作者;⑤对密闭空间恐惧者;⑥高压氧禁忌者,如严重的呼吸道感染、血压过高等。
1.5 治疗方法 2组均积极控制原发疾病。
1.5.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银杏达莫注射液(生产公司: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0101),20 mL,加入 0.9氯化钠 250 mL或 5% 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次/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生产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0801),5 mg,口服,1次/晚;地芬尼多片(生产公司: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1006),50 mg,口服,3 次/d。
1.5.2 治疗组 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高压氧治疗。天麻钩藤饮方剂组成:天麻15 g,钩藤 15 g,石决明30 g,杜仲 15 g,桑寄生 15 g,川牛膝 30 g,黄芩 15 g,夜交藤20 g,茯神 15 g,益母草 15 g,栀子 10 g。眩晕伴四肢麻木,或震颤者,方剂中可加龙骨30 g,牡蛎30 g,全蝎5 g,蜈蚣1条;伴有口苦目赤,烦躁者,方剂中加龙胆5 g,牡丹皮15 g,夏枯草 10 g;伴有腰膝酸软者,方剂中加枸杞子15 g,菟丝子 15 g,补骨脂 15 g,淫羊藿15 g;伴失眠者,方剂中加龙齿30 g,磁石30 g。水煎服,每日3次,温服。高压氧治疗:患者入舱20 min内加压至 0.2 MP(2 ATA)时稳压,然后戴面罩吸纯氧,30 min后,休息 10 min,再次加压 20 min,重复吸纯氧30 min,减压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5天。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眩晕证候积分进行评价,分为显效(积分改善≥75%)、有效(积分改善24%~74%)、无效(积分改善≤2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2 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2组治疗前、治疗15 d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对患者眩晕症状进行评价,总分采取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眩晕症状越明显,病情越重[4]。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х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3.444,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х2=5.926,P=0.01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治疗后DHI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治疗后 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DHI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患者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x±s)
2.3 2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经治疗后,2组患者治愈出院,其平均住院天数比较,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9.32±2.51) 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 (12.68±3.42)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x±s)
临床上可将缺血性眩晕分为偏头痛性眩晕和后循环缺血性眩晕[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椎动脉发生短暂性收缩、血管粥样硬化、血管壁增厚或血管栓塞等血管动力学改变引起的,或是血管外因素(如颈椎肥大、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病变、钩椎关节错位、椎体旋转等)引发周围组织痉挛或炎性水肿造成的[6],诸多因素可使一侧椎动脉受压而对侧椎动脉无法替代,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进而出现脑细胞缺血、缺氧、水肿,最终导致眩晕的发生。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为促进血液循环为主。通过改善脑部血流量,改善局部供氧量,使缺血缺氧的脑细胞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及缓解眩晕的作用。
从中医药角度探讨缺血性眩晕,该病病位在上,责之于清窍,与肾、脾、肝三脏紧密相关,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则见肝阳上亢,上扰头目,发为眩晕[7]。《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属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至有昏厥跌扑之虞”[8]。方剂中天麻、钩藤皆归肝经,两者平息肝风之力较为显著,故为君药;石决明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不仅可以镇潜肝阳,还可清利头目,辅助君药,加强方中平肝熄风之功;川牛膝可引肝火下行,协同益母草起到活血利水,有利于君臣之药平降肝阳;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栀子、黄芩清肝降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君臣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随症加减。
高压氧的运用在现代医学治疗眩晕中的效果明显,其本质是增加机体组织的储氧量。在高压氧治疗下,体内各器官组织的血氧分压升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可高达100%,血浆物理溶解氧亦随之升高[9],随着血管内血氧分压及组织内氧含量的升高,局部缺血组织储氧量大幅增多,使氧气在全身各个组织中的有效弥散距离和弥散率得到改善,扩张椎动脉,减少椎动脉内血流阻力,椎-基底动脉血流充分。随着血管及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得到缓解,精神得到放松。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天麻钩藤饮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 2组DHI评分均减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天麻钩藤饮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治疗后2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9.32±2.51)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12.68±3.4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天麻钩藤饮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较常规治疗可明显缩短住院天数。
综上所述,天麻钩藤饮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临床中对已明确诊断的患者,应早期运用该治疗方案,尽早缓解眩晕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住院天数,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