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神经炎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2019-01-11 07:56韩威威管琼峰范振毅吴允钦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神经炎前庭颈动脉

韩威威, 管琼峰, 范振毅, 郭 旭, 吴允钦

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又称前庭神经元炎,是较为常见的引起眩晕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低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临床表现为急性眩晕发作,可伴恶心、呕吐和姿势不稳,但无听力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相关表现。目前V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前庭微循环障碍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1,2]。有关研究报道VN患者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生率高于健康人群[3]。多因素分析提示代谢综合征评分(metabolic syndrome scores,MetS)指数和动脉僵硬度为V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测定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斑块来评估血管病变情况,具有简单、无创、便宜、精确、重复性好的优点。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动脉血管病变和VN发病关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VN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探讨动脉硬化与前庭神经炎发病以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就诊,临床诊断符合V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无眩晕或无平衡障碍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记录所有入组者身高、体重、血压、年龄、服药、吸烟、饮酒及共患病等相关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前庭神经炎诊断标准[2,5]:(1)突然发作的强烈旋转性眩晕,发病<72 h;(2)自发性眼震快相向健侧;(3)视频头脉冲试验提示前庭功能明显减退或丧失;(4)无耳蜗功能障碍;(5)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征象。

1.3 排除标准 (1)有慢性中耳炎、迷路炎病、梅尼埃病、BPPV、急性听力丧失、慢性头晕病史者;(2)有头部外伤、新发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梗死);(3)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肝疾病、肾病综合征等重要脏器病变者;(4)拒绝参与者。

1.4 颈动脉超声检查 由高年资血管超声医师完成血管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飞利浦IU22型,探头频率10 MHz)。观察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形态。IMT判定标准,正常:IMT<1.0 mm;增厚:IMT1.0~1.5 mm;斑块形成:IMT >1.5 mm,血管壁向腔内部分增厚隆起[6]。

1.5 治疗措施 全部VN患者给予甲泼尼龙片(1 mg/kg),逐步递减,治疗7 d,期间给予补钙、补钾及保护胃黏膜治疗,甲钴胺营养神经。如有恶心、呕吐相应对症处理:给予盐酸异丙嗪针、盐酸甲氧氯普胺针等。全部VN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行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2016年1月-2017年10月共收集67例VN患者,其中3例失访,6例拒绝参与或未完成血管超声评估,共58例VN患者纳入研究。VN组年龄27~87岁,平均年龄(53.83±13.83)岁;对照组年龄24~83岁,平均年龄(55.93±12.3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布、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以及罹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颈动脉超声结果比较 VN组颈动脉斑块形成者26例(44.83%),IMT增厚者5例(8.62%),颈动脉正常者27例(46.55%)。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3例(18.57%),IMT增厚者11例(15.71%),颈动脉正常者46例(65.71%)。两组比较颈动脉异常发生率(斑块形成+内中膜增厚)分别为53.45%和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3,P=0.029)。

2.3 VN组颈动脉病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VN组分为颈动脉异常组(31例)和正常组(27例)。治疗前颈动脉异常组DHI评分为(61.52±4.91)分;颈动脉正常组DHI评分为(60.79±4.9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4,P=0.589)。治疗后第4周DHI评分颈动脉异常组(28.00±4.23)分;正常组(27.04±3.9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0.893,P=0.375)。

表1 前庭神经炎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采用Fisher检验

3 讨 论

VN为前庭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急性发作性眩晕,常常伴有平衡障碍、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查体可存在朝向健侧的水平性或水平扭转性眼震;无听力下降,无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国外流行病学报道,VN发病率为(3.5~15.5)/100000,发病无性别差异。我国眩晕门诊中VN患者占0.5%~9%[7~9]。VN主要累及前庭上神经,可能与前庭上神经走行的骨性通道长、伴行血管走行在相对狭窄空间内、导致前庭上神经更易受损与伴行血管循环障碍等有关[10]。近年陆续有血管性因素和孤立性眩晕的相关报道。2011年的病例对照研究报道孤立性头晕或眩晕和年龄、尿酸水平、BMI以及女性腰围存在相关性[11]。Oron等人报道VN患者伴有血管相关性疾病:如吸烟、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3]。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报道:VN患者和正常人群在BMI、性别和年龄分布、血脂情况、罹患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VN患者肱踝脉搏传导速度及MetS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高肱踝脉搏传导速度及MetS评分和VN发病相关,但是与VN的病程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4]。Kassner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VN患者外周血中的促炎症因子CD40、TNF-α、COX2显著性升高。活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通过与血小板表面CD40受体相互作用,聚集形成微血栓,使前庭器官的灌注减低[12,1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评估动脉血运和血管壁构造的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非常直观地评估患者血管内壁是否存在斑块以及斑块的发展情况,具有简单、无创、便宜、精确、重复性好的优点。Wada等最先对周围性眩晕患者的动脉进行评估,发现周围性眩晕患者颈动脉IMT≥1.1 mm的比例高于健康人群,提示动脉硬化样改变和前庭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14]。2017年日本学者对393例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随访1 y,发现在新发周围性眩晕的76例患者中,有67例颈动脉存在斑块,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远高于未发生周围性眩晕的患者[15]。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抽烟、饮酒、肥胖、运动不足、高龄以及遗传等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VN组与对照组在BMI、性别和年龄分布、吸烟、饮酒、罹患高血压及糖尿病无显著性差异。VN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内中膜增厚占53.45%,高于对照组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病变与VN临床严重程度无相关性,与国外研究结论一致。动脉硬化、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血流速度减慢、脑干供血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引发前庭功能障碍[6]。

VN患者中存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内中膜增厚的概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提示颈动脉硬化可能与前庭神经炎的发病相关,动脉病变与疾病严重程度不存在相关性,可能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有关。动脉病变和VN发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大样本的进一步观察研究和相关性分析,以指导临床处理,减轻患者的负担。

猜你喜欢
神经炎前庭颈动脉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视神经炎的悖论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索中药复方治疗视神经炎用药配伍规律
精细化护理在急性视神经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被忽视的“前庭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