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潘书香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因多种因素造成的差异化表现,正视差异、尊重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服务其学习需求,正日益引起一线教师及研究者的注意。为此,正确认知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并采取合理措施开展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也就成为对数学教师的必然要求。
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学生从初一开始,对抽象性特征明显的数学课程的学习就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这一点在初二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究其原因,学生的天资禀赋、学习基础、家教、性格、情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在数学学科上被凸显;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就是分数高低的明显分化,有考试得满分的学生,也有不及格甚至得分为个位数的学生,其背后则是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能力等的差异。
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化是普遍存在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在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之外,另一部分学生的智力就是低下的,他们只是不擅长数学学科的学习,甚至只是学习方法缺失而已。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异化的正视与尊重,就成为这部分数学学习表现不如人意的后进生的“救命稻草”。比如教学过程中的适度倾斜,尽量采取适合这部分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提供恰当的学法指导、及时提供困难问题解决中的帮助、指导优秀生与这部分学生进行结对帮助等。教师如此操作,正视、尊重、服务这种差异化存在,其最终目的正是为了缩小这种差异。
对优秀生,教师采取差异化措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在数学学习方面获得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拓展与进步。但这种差异化教育的更为重要的作用,是针对后进生而言的,一方面,教师所采取的极具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有助于这部分学生对自我的学习缺陷、学习能力缺失等进行针对性建设,这对于改进学生的判断、推理、归纳等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针对性学习辅导下,学生在数学成绩提高之余,也会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等,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亲密同学关系、提高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亦大有裨益。
学生分层主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进行划分,如传统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而分组教学则在考虑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同时,还会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同学关系等。两者结合则在于既考虑到教学活动开展的便宜性,也考虑到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目的的实现与教学目标达成。如教师在分层教学、侧重对优秀生或中等生进行能力培养后,则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组教学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间的结对帮助与辅导,或者适应问题解决的实际需求而分担各自能力范围内的学习任务。事实上,教材内也常会有需要学生间通力合作但对参与方能力需求不同的问题出现,这种实际需求下,组内各成员依据能力的不同分担不同的任务,既是对各自能力的肯定,也会在同伴影响中促进后进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开展。
差异化教学必然承认教学目标设定上的差异化,即教师教学在达成课标规定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外,对不同能力学生的目标达成必须要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由低到高,依次提高要求。以教学“绝对值”一节为例,于绝对值法则的巩固与拓展,对应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秀生,其掌握程度则应是:(1)了解该法则,能初步运用解决相关问题;(2)在前者基础上,要了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并能运用解决相关问题;(3)在前者基础上,还要初步掌握数学分类思想,并初步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不同类型学生的练习题与作业习题设置也应是分类、分级对应的,并应明确与习题解决相关能力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完成相应层级习题的基础上向上一层级习题进发,激发学生的向上心与努力的学习意志。仍如前例,依次对应不同层级学生就应是:能够正确求出三种类型数,如|0|、|9|、|-5|的绝对值;能够正确认知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如a分别为正数、负数和0时的绝对值;能够正确计算类如“已知|x|=5,|y|=3,求x+y的值”的题目。如此,题目难度设置就是合理的。
当前的数学考试,尤其是中考,所关注的只有分数一项,但数学课标对于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之表述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表示要“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也就是说,遵从课标评价要求与建议,在学生成绩——即课标之谓“结果”外,还应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即在等级评价之外,还应采取描述性评价来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意志、信心等内容,并采取激励、引导、鼓励等饱含正能量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呈现。这就会在事实上给予不同类型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以切合其数学学习实际的评价,也在事实上践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之,正视、尊重并服务于学生学情实际的差异化教学是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一种针对性教学。为此,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这种差异并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全面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殊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