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学习”理念下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探索

2019-01-11 23:56朱卫华
好家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边界材料游戏

文 朱卫华

自2014 年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以来,我园不断践行其理念,一路摸索与前行,思考着究竟应该给幼儿什么样的教育?课程育人是回归教育的本真路径,要打造适合幼儿的课程,就要倡导教师不断反思、学习、构建科学的教育观念,不断与过去的老观念、老思想博弈,与原本固有的、模式化的课程、游戏、一日生活的样态做挑战。

一、真材料——课程开发的基础

(一)材料的选择从高结构向低结构转变

我们与幼儿一起共同收集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大到木块、树枝、纸箱,小到弹珠、石头、木屑,材料涉及各个门类,如金属类、木制品、纸张类、自然物等,幼儿可以在自主性游戏时把它们当成他们需要的物品进行替代使用。如幼儿在玩“小吃店”游戏时,教师没有给幼儿提供丰富的仿真材料,这样幼儿就会去选择和使用大量的低结构材料来进行替代。如用乒乓球当肉圆,用牛奶盒子当煤气灶,用篮子当锅子,用树枝当铲子,用鞋盒子的盖子当碗,用彩色小珠子当各种作料等。低结构材料的使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生发了关于“美食”的微课程,可见丰富的低结构材料是课程开展的基础。

(二)材料的摆放实现多维分类,让幼儿拿取方便

在我园,各班都收集了种类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如何让幼儿对众多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摆放呢?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做法各不相同。如在小班,教师会和幼儿一起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在箱子上或者篮子上贴上相应的照片,便于幼儿整理。在中、大班,老师会和幼儿一起商量如何分类、整理和摆放材料,整个过程中,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幼儿们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去记录、摆放。为了能让材料一直保持整齐,让数量较多的材料不遗失,幼儿动足脑筋。如篮子里放了一定数量的养乐多瓶子,幼儿们就会在标记贴上画相应数量的圈,并且圈的排列顺序和篮子里的养乐多排列顺序是一致的。再如,幼儿将一些大的低结构材料,如洗衣液瓶、饼干盒子等放在箱子里,将一些小型的材料,如瓶盖、弹珠、纽扣、木片等,放在教室里的柜子上;还有的幼儿发现,一些重的材料可以放在最下面的格子里,轻的材料可以放在上面一点的格子里……幼儿在一次次取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整理的方法。老师将材料分类、整理、摆放的过程做成一个微课程,不但培养了幼儿的整理习惯,还使他们的记录、点数、分类、数物匹配等数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材料的投放随主题跟进并满足幼儿当下的需要

在我园,材料的投放不是无目的性的,而是随着主题的实施以及幼儿当下的需要随时投放或者调整的。在开展主题前,教师会先设计一张调查表,让幼儿和家长进行填写,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开展活动。比如在《动感天地》的调查表中,有的幼儿对风筝高飞感兴趣,有的幼儿对机器人的运动感兴趣,还有的幼儿对风车的转动感兴趣……那么,教师可根据幼儿的需要,发动幼儿及家长收集相关材料,并不断地添加到我们的材料库中,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取相关知识和经验。

二、活空间——课程开展的通道

(一)将空间的使用权交还给幼儿

在我园,每个班没有固定的区角,没有精美的游戏挂牌,但每个班都有一张教室及走廊的空间地图,幼儿称之为“游戏地图”。中、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空间概念,他们在“游戏地图”上规划游戏场地,并用数字标出来,如1 号场地、2 号场地;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则直接在教室里划分“游戏地图”,在每个场地教师都会贴上不同颜色的标记。我园的“游戏地图”真正做到了把空间设计给了幼儿,把空间的使用权交给了幼儿。

(二)让空间由固定式转变为灵活式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我们尽可能地挖掘室内外的每一个角落。比如,我园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时,发现一些幼儿喜欢坐在下铺的小床上玩,如和好朋友一起看书,一起哄宝宝睡觉,一起玩“医院”的游戏……这样的场景给了教师灵感,何不让这固定的空间发挥作用呢?于是,教师和幼儿展开了讨论:“你们喜欢在下铺的小床玩吗?”“喜欢在小床上玩什么?”“在小床上玩会不会把小朋友的被子弄脏呢?”经过一系列的讨论,通过一点小调整,让原本闲置不用的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利用,幼儿多了许多活动的空间。

(三)使空间由单向性转变为互动性

我园大门两侧有两个大水系,以前,我们的水系里养了小鱼、小虾、乌龟等小动物,还投放了一个大型的水车。平时,幼儿只能围着水系看看鱼虾,看看水车转动,不能参与其中,可以说活动空间非常狭窄,活动内容非常单一。后期,经过师幼的讨论,我们的水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增添了小船、木桩、小路,将部分水系改造成了种植区,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芹、茭白、芦苇、菖蒲,这样的水系是幼儿们喜欢的,他们可以划着小船捞鱼,可以穿着连体雨衣照顾水生植物,可以走在水系里的木桩小路上欣赏两边的风景……可以说,这样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是环境的创造者和实践者,真正做到了幼儿园的环境是依据课程的走向及幼儿的需要而生成的。可变化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行动更加自由、自主,整个环境显得灵动而不呆板,幼儿的活动也越发生动、活泼起来。

三、重过程——课程实施的革新

(一)课程的实施以过程为导向

我园的无边界课程,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倡导教育应该引导人去探索知识,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例如,我园中班关于萝卜的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发提出了种萝卜的需求(白萝卜和红萝卜),以往的种植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直接告知幼儿种的是什么,现在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去发现两种植物生长过程中叶子的特征、茎的特征以及整个植物生长速度的快慢,这就是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建构理念。

(二)将课程作为师幼的成长跑道

大班幼儿在做关于“水”的主题探索活动时,发现器皿取水不方便,于是不断地探索、研究、讨论、实验,这是幼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探索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课程实践过程一定是自然的,流淌着的,这是无边界课程的一种实施样态。

(三)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是计划性与随机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

在我们中班主题“小小米罗”活动中,幼儿对米罗作品的内容、颜色、绘画方式的兴趣,转向关于米罗这个画家的生死问题,于是关于生命的课程就生发了。这样的课程内容一定是以原先的计划和整个主题的发展作为基础的,是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分析及问卷调查而产生的。为了随时关注幼儿当下的需要,教师会进行每日工作活动流程的记载,每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反思,并调整第二天的活动方案,以更好地支持幼儿活动。这里我们看到,课程中的幼儿看似无边界的探索和学习,都是通过教师有边界的计划、反思来支持学习和发展的。

四、携家园——课程发展的保障

(一)理念先行促转变

让无边界教育理念不断地与家长链接,让幼儿的无边界学习从园内走向家庭与社会。幼儿园搭建家长与学校的绿色通道,这里主要是指学习故事分享活动、课程实施交流活动。教师通过在课程中为幼儿撰写的学习故事,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教师的支持看得见。通过分析与交流,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所作所为,了解幼儿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学习故事为家长提供了探讨教育的素材,促进家长的理念与行为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也促使教师自我反省,增加家园之间经验的分享与取长补短。

(二)行动支持促发展

我园教师每天都会在微信群里发布幼儿当天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照片与文字相结合,让家长看到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让家长了解班级课程实施的走向。当然,教师也会将当天活动中遇到的困惑提出来,如课程实施中缺什么材料,需要跟幼儿一起调查某个内容……然后,请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通过每天的幼儿无边界学习的发布,让一部分没有时间来幼儿园跟教师交流的家长及时看到幼儿每天在园的情况。可以说,教师每天的无边界学习发布,能不断地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长用行动来支持幼儿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如一辆车,幼儿园和家庭就是这辆车的两个车轮,两者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前进。可见,幼儿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园之间的紧密配合,让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这对教育幼儿至关重要。

“无边界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让我们充分明确了这是一种关于幼儿内心真实感受的、精神舒展的、思想自主的学习活动。“无边界学习”倡导幼儿做自己生活的世界的主人,给幼儿更多自主探索和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所有的研究者都应把教育当作一种乐趣来追求,与幼儿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边界材料游戏
守住你的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