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春娟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课程游戏化建设实施之后,大家更加关注幼儿个体的成长,更加关注幼儿的个别化学习,而区角活动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最佳场所。我们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使幼儿能积极地与之发生互动呢?我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做法,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班级常规区域有语言区、科学区、益智区(数学区)、美术区、建构区、生活区、音乐区、特色区等,各班可根据活动室的大小来确定选择创设的区域,一般4 ~ 5 个为宜。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可以选择直观形象的区域来进行创设,如“娃娃家”“欢乐城”“理发店”等。
1.活动区规划要合理
大小有别:即安排各区域空间大小时要区别对待。例如,建构区、科学区、美术区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以便幼儿进行搭建、操作、实验与创作。
动静分开:即把活动区域动静分开。如益智区、美工区、语言区属于静的一类,可以规划在一起;表演区、建构区、生活区属于动的一类,可以划分在一起,避免相互干扰。
因地制宜:那些要求水和采光的区域,如科学区和美工区,要设置在靠近水源和窗户的地方。
室内外结合:要考虑区角哪些适合室外,哪些适合室内。要考虑用具的取放,幼儿操作的便捷,易于教师和幼儿的管理和保管。
2.区与区之间要界限明确
平面界限:通过地面颜色的不同、图案或质地来划分区域。如:“娃娃家”可以用颜色鲜明的贴条作为区域间的间隔等。
半封闭式:可以利用架子或屏风作为隔断使每个区域成为半封闭的活动空间。但要注意的是,活动区的家具隔断不能太高,为幼儿营造方便交流与交往的氛围。
我们可以打造一体化的空间氛围布置。这里是幼儿的主场,区域游戏的环境布置要体现幼儿本位,布置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
不管是区域的标识还是规则都要让幼儿参与进来,一起设计一起制定,幼儿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与遵守者,同时幼儿也会有种归属感。
暗示引导图文就是操作流程图,如美工区折纸和剪纸等操作图示、科学区的小实验方法、语言区修补图书方法、生活区制作方法、建构区建筑物图片和搭建技能图等。
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平面的可以张贴、悬吊,立体的可以陈列在桌柜上,摆放的、建构的可以拍摄照片张贴。一方面,尊重幼儿劳动成果,美化班级;另一方面,让幼儿体验成就感,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愿望。
区域环境不再局限于桌面上的学习活动,而是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地面、墙面、桌面、橱柜、窗台以及教室的上方空间,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整体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容的选择。一般可围绕主题活动、地方特色、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等,来选择区域活动的内容。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具有共存性、相融性,宽松自主的区域活动能很好地配合、补充主题活动。根据需要将主题活动的内容提前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或把主题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延伸到区域活动中,促使两种活动内容互相融合。如在中班主题活动“纸”中,在益智区,提供纸牌、纸箱等进行数学活动;在语言区,提供关于造纸术的图书;在美工区,开展剪纸、折纸、纸盘装饰、印染纸手帕等活动;在科学区,进行探索纸的秘密、爬纸比赛、纸绳力量大、绽放的纸花等活动;在建构区,提供辅助材料纸箱、纸板进行搭建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主题活动的开展,而且使区域活动的整体性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引导幼儿从实际出发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我们幼儿园所在的常乐镇就有颐生酒厂这一资源可以加以利用,我们利用这一资源将区域活动融合起来,开展了以颐生酒为主题的特色区域活动,包括了收集酒瓶、酿酒、酒瓶打击乐、装饰酒瓶等。每次活动都散发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预定内容外,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幼儿的需求,从幼儿的兴趣中产生、确定区域活动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由幼儿的兴趣热点拓展而来的,这样幼儿的学习动机直接来源于自身的需要,在学习时会表现出很强的探索愿望和自立精神。
操作材料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游戏开展的物质基础。教师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以下几种策略。
区域游戏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服务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都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可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游戏目标,投放的各种材料要渗透不同的教育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如结合“六一”的主题活动,围绕“让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体验过节的忙碌、热闹,参与过节的准备活动”这一活动目标,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红色包装纸、卡纸和各种礼盒,鼓励幼儿自制过节的礼物(拉花、手帕、包装礼物等)。师幼一起布置教室的环境,使活动区域渗透着节日的氛围。幼儿们在浓厚的节日氛围里,相互交流,尽情舞蹈、歌唱,最终达到活动目标。
材料的提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据主题开展的情况和幼儿能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提供相应的层次性或递进性的材料。一方面,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对同一种材料进行设计的难易程度不同,如服装自购单、剪螺旋带等,要充分考虑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让他们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同一种材料的活动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呈现递进性。如“夹豆子”活动,对于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比较弱的小班幼儿,可以准备勺子来舀豆子,中班幼儿用筷子“夹豆子”活动,大班幼儿可以用镊子夹豆子,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探究性的材料引发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提升,并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例如,在一次“好看的桥”的建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几座桥的模型及丰富的图片,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这些桥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幼儿认真观察、讨论后,对桥有了全面的认识,然后再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鼓励幼儿自己拼装出各种各样的桥。在游戏中,他们发现了“废旧纸盒”可以变成一座座桥墩、一棵棵大树、一条条公路……幼儿在自由操作、试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挖掘了材料的潜能。
自然材料。大自然中的树叶、树枝、石块等随手可得的材料,让幼儿们感到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操作热情。我们可以鼓励幼儿和家长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自然材料。
废旧材料。动员每个幼儿和家长发现并收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废旧物品,再次挖掘它们的价值。如:废旧的瓶瓶罐罐、纸盒类、布类、毛线类、果核、彩色电线、纽扣、珠子、衣服、夹子、吸管等,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节约了教育经费,又突出了我们的环保理念。
生活材料。我们饭桌上的海鲜壳形状各异,可以用来绘画、涂色,还有蔬菜、水果,如包菜根、青椒、莲藕、胡萝卜、阳桃等,切开后可以用来拓印。生活中的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是非常高的。教师要拓展思维,多挖掘废旧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价值,使我们的材料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开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寓学于乐、寓教于玩的游戏,助力幼儿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