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苏 雅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使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以下是在幼儿的骑行活动中最常见的几种合作形式:
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光有合作没有分享,会导致幼儿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会让幼儿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因此,培养幼儿兼有合作与分享的品质非常重要。
案例一:在一次骑行活动中,幼儿从走廊里把小车搬出来,其中一个小女生搬小车的时候后轮被台阶卡住了,一旁的小男生主动上前帮她一起抬下来。随后这位小朋友准备骑行时发现刚刚的小男生没有小车,于是她说:“你站在我的小车后面吧!”小男生高兴地站在小车后面,手搭在她的肩膀上。
在这段描述中,小男生看到小女生拿车有困难就主动给予了帮助,而后当小女生发现小男生没有车子玩时,就主动邀请小男生一起游戏。幼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反应才是最真实的,才能让幼儿在自身的行为中逐渐真正理解合作与分享的意义。幼儿在骑行活动中,通过这种自发的分享合作行为获得了关心他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关键在于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的秩序中达到相对自制的状态,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由于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和保护,导致幼儿从小在家中就处于自我中心的地位,很难发展平等自制的伙伴关系。
案例二:在一次骑行活动中,当遇到坡道时,小男生转身对身后的小女生说:“你下车。”小女生从后座上下来抓着杆子,小男生也下车,车子沿着坡道往下滑,小男生双手握住车把,用肚子顶住车头,对小女生说:“你拉着呀,车要滑下来了。”小女生立马拉住车子,两个人慢慢地下坡。
这两个孩子遇到坡道的问题时,没有第一时间求助老师,而是两个人自己通过摸索,一起尝试着解决问题,并且成功让小车下了坡道。这个过程就是两个幼儿互相交流的过程,通过传递语言、动作、眼神,互相协调配合,共同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幼儿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也提升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
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中的教育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同时,更要重视人们之间的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园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之一。
案例三:在一次骑行活动中,一个小女生在鹅卵石路上骑得很艰难,她累得直喘气:“我骑不动了,我骑不动了!”她身后的小伙伴对她说:“我来骑吧。”她立刻坚持说:“不行,现在轮到我,下一次才是你!”小伙伴想了想说:“那我推你吧!”小伙伴从后座上下来推着小女生的后背努力向前,小车快速往前动。
两位幼儿在经过鹅卵石路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他们不争不抢,按照一开始的分工,明确有序地进行着骑行活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规则意识在幼儿的游戏中不断加强,小伙伴被拒绝后能主动想办法(在后面推小车)来帮助小女生来玩游戏,从这次的分工合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能理解尊重对方的意见,没有一意孤行,只有在这样的良性交往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合作。
通过一次次的骑行活动,幼儿从一开始无意的合作行为,到后来每一次游戏中都习惯与人合作,他们也慢慢掌握了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并且逐渐学会友好地与人交往,积极地分享事物、友善地协商分工。骑行活动给幼儿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而且对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美好的个性品质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