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 洪晓羽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灌输的方式来为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只能被动机械性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数学学习非常压抑、枯燥,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一直差强人意。而在新时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教师需要在教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以此来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进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以下几点是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望具有参考价值。
常言道“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灌输,使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并且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而利用生活化教学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买水果”的教学情境,可以找一名学生来扮演卖水果的小贩,而教师则扮演买水果的人。教师走到学生的面前问道:“请问苹果、香蕉各多少钱一斤?”学生回答道:“苹果1.5元一斤,香蕉2.25元一斤。”接着教师说道:“我要两斤苹果,三斤香蕉,一共多少钱?”学生通过计算后说道:“苹果3元,香蕉6.75元,一共9.75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提升学生学习数学有效性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以此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调查任务,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将统计出来的结果以条形图的方式展示出来。如教师可以布置“关于本小区内人们使用各个通信运营商的人数统计”的主题任务,让学生在自己小区内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告诉学生需要有家长的陪同,以确保学生的安全。让学生根据结果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学生要想更好地完成任务,就必须要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详细学习。学生在统计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有效培养自身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实物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生活化教学独有的特点。小学数学学习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初始阶段,小学数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并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综合素质。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理论性知识较少,大部分内容都是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也正因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实物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教室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以此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如教室中的书桌桌面就是长方形,教室中前后黑板也是长方形等。等到学生在教室中寻找完,教师可以将寻找的范围拓宽到操场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然后教师对学生找出的实物一一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记忆。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可以多引用生活事物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升与毫升》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标有毫升计量单位的杯子,以此来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并有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化课堂,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