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冯 刚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思维方式也比较简单,部分老师会将自己的思考模式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走,学生缺少体验和感悟,没有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学的内容不久就会淡忘,更可悲的是,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也逐渐沉睡。
课堂不是一味讲解,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我们需要高效的课堂,但更需要学生思考的“慢”课堂,这种“慢”就是学生思维的等待和停顿。美国学者罗威(Rowe)就曾做过延长课堂等待时间的实验,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课堂上,发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①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增长;②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率提高;③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小;④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⑤从事实推论得出的论述增加;⑥学生的提问增加。其实这些变化也在说明,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在不断提高。为此,笔者在低年级的课堂上也做了这样的实践。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P80的思考题为例:
遇到这样的题目,首先让学生通读一遍题目,如果还不是特别理解,那就再读一读。在读题中发现关键词,抓住关键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然后开始解决第一个问题——谁看的页数最多,谁看的页数最少?学生会马上回答:“小芳看的页数最多,小华看的页数最少。”那为什么呢?学生又会回答:剩下的页数越多,说明看的页数越少;剩下的页数越少,说明看的页数越多。接着提问“真的吗?所有情况都适用吗?”学生这才明白,这个结论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在这题中还有一个重要信息——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所以只有在总页数不变的情况下,才有上述结论,于是学生自己完善刚才的结论。这样的过程,学生投入思考,教师积极引导,整个推理的过程都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虽然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课堂节奏会慢一些,但个人觉得学生的思考不慢,学到的方法很满。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最多的和最少的相差多少页?学生首先会找到数据“小华还剩43页,小芳还剩26页”,教师提问:这说明什么?多个学生完善后会说小华剩下的页数比小芳多17页。这时教师可以用手指划过刚才第一问的结论,做一个手势提醒,一部分学生会通过这个小小暗示,找到思考的方向——在总页数相同的情况下,剩下的页数和看的页数相关联。于是学生就会利用结论推理想到小华剩下的页数比小芳多17页,也就说明小华看的页数比小芳少17页。也有一些学生会想到,要在总页数相同的情况下结论才成立,而总页数没告诉我,于是假设法就应运而生。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老师不多说,只做引导者,在提问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慢”课堂并不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传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模式是“知识是老师传授的”,所以课堂上学生乖乖坐在下面,认真听讲,机械地吸收老师给予的知识,学生的思考被剥夺,推理能力得不到锻炼。因此便出现了老师讲过的题目学生会做,但老师没讲过的就错一大片的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推理和解题能力的缺失。
因此,我们要改变课堂模式,改变学生定向的思维模式——知识不是老师传授就能学会的,而要通过自己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的思考、推理、解题能力才能提高。笔者在数学课上经常做的就是抛出问题后,让学生自行探索、讨论,学生经历发现、解决的过程,推理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在探索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包容,这也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
此外,教师的传授方法有时不能被学生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还不成熟,不能达到教师想要的水平。如果硬是将教师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失落、畏惧心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小孩的本领无可怀疑,我们有铁打的证据保举他们做先生。要知道学生是否真的听懂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其他同学再讲一遍,如果把这个知识点讲通了,那就证明学生懂了;如果把原来懂了的同学讲糊涂了,就证明学生离懂了还有距离。而且学生间的沟通会更顺畅,思维方式也比较接近,“以学教学”在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上更具有促进作用。
推理能力是一种无形的能力,是在学生脑中形成的意识,遇到问题就要思考,这种意识需要每一位教师在点滴中逐渐培养。多给学生机会和展示的空间,学生就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