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 李 朋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PERMA理论”,它包含5个幸福感的组成要素:积极的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成就。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一理论,从五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幸福感。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导入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充满期待地进入新课学习。可以设置悬疑导入新课,例如在上北师大教材中《你能肯定吗》这一节时,提出问题:“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放进一个拳头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素材设计问题导入,例如在上《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提出问题:“将厚度为0.1毫米的一张纸对折,再对折,这样对折30次后,这张纸厚多少千米,有10层楼房高吗?有珠穆朗玛峰高吗?你可以利用一张作业纸尝试一下。”这一问题素材来源于学生身边,他们或折纸、或计算,在积极实践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可以类比前后知识导入。
在教育均衡的背景下,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业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尽可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因材施教,是每一位老师都要考虑的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开展分层教学,调动每一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是教学设计分层,每节课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入手,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状况,既让落后的同学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让成绩较好的同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其次是课堂训练分层,每节课的习题训练都分为A、B、C三个层次,实现分层要求,差异发展;第三是作业分层,每天的作业都分几类布置,一类重在基础,二类基础为主、能力为辅,三类基础能力兼顾;第四是考试分层,试卷按照A,B卷编制,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做到“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在集体授课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绝不会孤立的存在,它包含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感情和思维的交流,只有处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环境时,学生才能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构建学习小组、营造和谐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中来。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由组长按不同质原则和双向选择原则选取。每个小组均有明确的分工,组内坚持进行评价,每周召开总结会,确定帮扶对象,研究帮扶措施,实施帮扶行动等。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在评价时也以小组为单位,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个小组、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一方面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小组之间比学赶超,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样班级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由此出现了部分学生厌烦数学,甚至不学数学。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感觉数学离他们太遥远,缺乏学习的目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农民伯伯如何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验证墙角是否为直角”“打折问题中包含的欺骗消费”“你能够为商场设计一个抽奖游戏吗”“是选电信的套餐还是选移动的套餐”“摩拜单车公司多久能够收回成本”“算算你的父母应该交多少税”“窨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等,这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意义,这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幸福指数很有帮助。
成功体验是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成功的体验,他就很难找到学习的快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价反馈,以增进学生成功体验。首先,在课堂上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都会被负责同学记录,评价以激励为主,同时,准确的回答、精彩的展示都会得到积极的语言评价,“好、很好、非常好、谢谢您、这样回答会更好”,各种激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其次,在作业批改时用“√”代替了“×”。对于学生答对的题目用红色“√”标识,而对于答错的题目留给学生自己去改错,待学生改完后再用“√”标识,红色的“√”给学生以积极的成功暗示。最后,每次测试后,笔0 者都会利用教室的宣传栏、家校联系平台对表现突出或者进步明显的同学予以宣传,重点宣传他们的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笔者在实践探索中,结合“PERMA理论”,通过以上五种途径,调动了每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投入学习,有了更多的成功体验,对学习数学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幸福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