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 悦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美术的美来自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必须是多样化的,有新奇感的,能表现人类的内心感受。所以美术教育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对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是幼儿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生动的自然现象可以引起幼儿的惊奇和兴趣。因此,我们经常利用散步、春游、秋游、外出参观等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创造欲望。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刺激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创作动机,推动幼儿的审美联想和创造。我们还带领幼儿走向社会,参观商场、图书馆、菜市场、消防队、公园,观看运动会及各种形式的演出,如木偶剧、电影等,让幼儿身临其境,对周围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如开展“我们去旅游”的美术活动时,不仅要求幼儿画出路线,还要让他们体验上山和下坡时,线路向上和向下的变化。又如,在画沙子画《我的名字》时,我们请幼儿观察自己名字的结构,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图案,笔画的多少、形状如何、像什么,并将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进行联系,使幼儿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文字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
通过欣赏、观摩优秀的美术作品,幼儿将头脑中的原有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组织起来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如在欣赏毕加索《牛》的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作品中变形、夸张的艺术方法,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通过“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画家画牛的变形过程是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等问题,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幼儿觉得作品中的牛很特别,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牛的照片不一样。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给幼儿安排了一位模特——兔子,幼儿学习毕加索,针对动物画创作的特点,大量运用了变形夸张的手法,有的将兔脸画成了半人半兔,有的将兔身画成了三角形的,还有的将兔尾巴画成毛球。从幼儿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幼儿对艺术创作的兴趣,体现了幼儿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激起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其进行美术创作。以绘画为例,绘画可选择的工具十分丰富,有油画棒、蜡笔、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毛笔、水墨、水粉等。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学习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通过线条、图形、色彩、构图等,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如砂纸画(感受纸张的立体感)、粘贴画(进行物体、图形的组合)、手掌画(运用肢体语言绘画)等、手指画(发展小手指肌肉群)、吹画(运用嘴巴绘画),其中尤其是拓印画深受幼儿的喜爱。在“蔬菜拓印画”活动中,幼儿利用积木、切好的黄瓜、青椒、藕等物品和调制好的各种色彩进行组合,用切开的青椒或藕的横切面,蘸上调有糨糊的颜料,在纸上压印,就形成了一朵朵花的形状,再用黄瓜切面蘸上绿色颜料压印,画出叶子,画上茎,这样就出现了一棵生机勃勃的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还可以进行色彩组合的自主游戏,他们或喷画,或吹画,或拓印画,或染画……有效地提高了色彩运用能力。
“借形想象”其实是人类最普通、最原始的想象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借形想象”。例如,看到斑驳的墙壁,容易让人联想到:墙上有一个躺着的人,墙上有一头狮子。既然是人类的本能,“借形想象”就非常适合运用到幼儿美术教育中,并且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让幼儿借助物体想象和借图形想象,从不同角度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挖掘创作潜能。让幼儿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借助实物想象、借画想象、借图想象,并渗透到社会领域和语言领域。
我们应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在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熏陶,并发展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