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华清
追求效率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共同目标,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入效率意识, 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增强教学情境有效性、 强化学习过程有效性、 注重教法学法应用有效性、 提升训练实践有效性,都能够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成为很多学科教学的必然选择, 教师利用多种教辅手段, 为学生提供直观认知机会,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小学生感性思维比较敏锐, 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等手段, 为学生准备一些直观数学信息, 利用图片、 视频、 动画、 文字等信息材料, 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刺激, 以成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思维, 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生动讲解、 故事展示、 案例列举、 问题投放、 实验演示等, 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发动效果。
小学生对直观教具有特殊兴趣,若教学能够借助学生熟悉的教具,展开教学情境创设, 势必能给学生带来更直接触动。 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 教师接轨学生的生活, 展开教学设计, 其教学选择会更为丰富。 比如教学 《升的认识》, 教师拿出两个杯子, 一个大一个小: 这是两只杯子, 你知道吗?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老虎和狮子都想称王, 便展开一场拼酒比赛。 老虎用这只杯子喝了五杯酒,一点事都没有。 狮子用这只杯子喝了三杯酒, 结果就醉了。 老虎宣布自己是森林之王, 狮子有些不服气。 “你的杯子小, 我的杯子大, 这样比赛不合理。” 你们认为它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学生听完故事, 开始议论起来。 有人说, 老虎喝了五杯酒, 虽然杯子小点, 也应该比狮子的多; 有人则不以为然, 这杯子大小太明显了, 狮子虽然喝了三杯酒, 但一定比老虎喝五杯酒还要多。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出公正评判, 教师拿出一个量筒, 里面装满水, 要现场给学生展开实验。 学生学习兴趣更高, 将目光聚集到实验上。
一个故事、 两只杯子, 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 教师的巧妙设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关注力, 无疑这是最有成效的调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 其学习效率便会大大提升。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时, 需要围绕学生的主体, 展开教学设计, 由此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做出教学调整, 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分层教学控制, 给不同群体学生以不同引导, 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数学思维之中, 并在不断学习、 思考与内化中形成数学学科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是不是高效, 关键要看其学习参与度有多深。 比如《三角形的认识》, 教师先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并给学习小组投放长短不一的小木棍, 让学生展开观察、 实验操作, 利用小木棍围成各种三角形, 让学生自行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习任务布设之后, 教师深入学生群体, 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现场指导, 解决学生提出的个性问题, 由此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气氛显得非常和谐。 因为学习任务比较明确, 学生的操作训练开展有序, 课堂学习研究呈现高效。
教师给学生准备学具, 并设定操作路线, 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 展开多元互动, 其学习行为自然发生。 因为操作实验比较简单,学生都能顺利抵达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过程顺畅而高效。 课堂教学减少教师讲解, 让学生先学后教, 无疑这是最为先进的教学思想, 充分体现教学主体意识。
教法和学法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小学生学法积累意识不足, 教师需要在学法方面给出更多帮助, 让学生快速建立学法积累意识, 并在不断学习操作过程中形成崭新的学法体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参与者和服务者, 需要有教学改革意识,对教法进行升级改造, 自然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时, 教师需要对多种制约因素有统筹考虑, 教材内容、 学生接受程度、教具准备、 实验条件等, 都可能对教法运用带来影响。 教师在对学生学法进行传授时, 也需要有观照意识, 不同群体学生的学力基础不同, 学法运用也不在同一频道。 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 以提升教学应对适配性。 比如教学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 让学生观察, 找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对其突出特点进行归结。学生开始观察, 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照学习, 很快就梳理出相关学习知识点。 为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知,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边工具画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并在小组内展示, 结合图例具体讲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小组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讨论评价,对每一位成员的表现进行赋分评价, 课堂合作学习搞得扎扎实实。
教法和学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也是教与学达成和谐的重要追求指数。 作为教学主导者, 教师需要发挥关键作用。 在教法设计选择时, 要提升其适切性, 让学生学得真切、 有效; 在学法传授时, 需要对学生的学力基础和接受点展开调研, 以提升教学引导的融合性。 教与学达成高度和谐, 课堂教学自然进入预设情境, 教学效果也会自动呈现出来。
数学课堂训练设计时, 教师需要有接轨生活实践的自觉性, 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生活数学, 以成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思维, 形成崭新学习力量。 数学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亟待创新, 教师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展开大胆实践尝试, 增强数学训练的实践性,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形成数学学科能力。 数学实验、 实地观察、 实物测量、 生活案例搜寻、 数据分析处理等属于实践性数学训练, 教师不妨引入数学游戏、 数学竞赛等训练形式, 以成功调动学生数学训练主动性, 提升数学课堂训练品质。
数学与生活存在多重联系, 从学生生活视点出发, 为学生布设生活化实践操作任务, 不仅能够成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还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数学的自觉意识, 这对有效促进学生学科认知成长有重要影响。 比如 《乘法分配律》, 教师从生活角度展开教学设计, 让学生结合生活案例展开学习训练, 学生积极响应。 利用乘法分配律展开相关计算, 其简便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 自行设计一些计算题目, 并利用乘法分配律展开计算。 任务下达后, 学生都自觉行动起来。 因为有现成的案例作为参照, 学生创编生活数学案例顺利展开。 教师对学生案例列举情况进行归结评价, 学生参与热情更为强烈。
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榜样, 利用生活数学案例打开教学, 然后让学生展开参照性设计, 结合生活经历展开训练题目设计和计算, 成功调动学生生活数学思维。 学生都有生活经历, 创编这些数学案例不存在任何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强化学习认知, 课堂教学训练目标自然达成。 这表明教师教学训练设计科学而高效。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遵循多种教学原则, 比如中心原则、 主体原则、 参与性原则、 启发探索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以最大限度调度课堂积极因素, 形成良性课堂教学氛围, 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操控中, 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适切性, 建立快乐学习环境, 由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