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山东省东营市胜利青山小学以落实新课标、 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 提出构建 “以生为本” 的和谐高效教学改革, 促进 “改课” 到“课改” 的进程, 从而为学生的自然生长、 自己成长、 自由滋长创建新平台,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和谐成长的 “驿站”。
2011 年学校进行模式探索前的事实分析, 发现若要全面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把教师从繁琐教学中解放出来, 把学生从繁重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学校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2011 年研究初期, 学校召开新课标研讨会、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专题会、 教材分析会等活动,同时选派部分教师到上海、 温州、青岛,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 引领教师从 “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 “学生为本” 的育人观转变。 2012 年至2015 年, 学校开始 “我的课堂—我的模” 初探模式之路。 首先成立学校模式构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教务处、 科研处、 实验教师 “三位一体” 的实验团队, 制订 《课堂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初步勾勒出学校模式的框架。 学校制定并实施“试点先行—以典范促模仿—以成果带发展” 三步走方式, 选择三至五年级为实验研究对象, 采取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比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研究数据, 建模领导小组依据实验数据随时交流指导,不断调整研究设计进程, 力图最终达到本次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2015 年, 课堂建模取得初步成效, 形成以 “学生为中心” 特征的 “四步N 环”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 指四个基本步骤,“N” 指环节数, 各学科依据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环节。
2015 年至2017 年, 学校模式构建进入 “我的模式—我的课”实验践行期。 学校以备讲议理 “四位一体” 的磨课为手段, 全面开展“学科课堂模式大讨论” 活动。 一是在自然教研组的基础上构建团队研究室, 采取横向教研组、 纵向研究室的并行备课, 共同确定研讨课的呈现形式及授课教师;二是研究团队结合学科初步模式各自设计观察量表, 参与对比听课, 形成观课数据分析报告; 三是结合数据分析报告及初步模式对该课的步骤、 环节、 互动、 评价、 检测等进行议课, 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四是研讨课教师依据建议调整教学设计, 并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教学实施; 五是建模领导小组依据课堂实施情况对初步模式进行归纳、 完善、 调整、 优化。
基于 “四步N 环” 课堂教学模式, 教研组与研究室并行备课。课堂教学模式检验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课前高效精致的备课。 学校从实际出发, 针对如何有效备课进行深入研究。 一是成立团队研究室, 形成并行备课态势。 在自然教研组的基础上, 学校采用市级以上名师为 “室长”, 选定部分优秀教师为组员, 构建团队研究室, 采取横向教研组、 纵向研究室的并行集体备课, 并对集体备课提出要求。 二是精备四环节, 形成对比教学设计。 备教材: 备在宏观与微观结合处, 采取 “集中—分散—再集中” 的三段式备课方式;备学生: 备在学生成长处, 设有“学情分析” 和 “预设留白处”, 用于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及能力状态; 备设计: 备在教学精细处, 每位授课教师在教材简析、 学生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学科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细节; 备预习: 备在知识的生长处,学校要求教师要备好预习提纲,并将检测反馈形成数据分析, 收集学生遇到的难点和疑惑, 及时调整授课设计,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各研究团队通过多次集体研讨, 借智借长, 精备四环节, 对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地再修改、加工、 完善和提升, 形成个性化的对比设计方案。 同时, 针对教师的备课, 学校根据管理中心下发的有关备课精神与 “四步N 环”课堂教学备课要求, 开展常规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 在检查的过程中若发现问题, 给予及时的反馈、 修正, 好的做法给予肯定与表扬。
对比呈现 “四步N 环” 课堂教学模式典型案例。 针对研究课选中的课例, 教研组、 研究室各团队首先确定呈现的形式: 大多采用同课异构异上、 同课异构同上、 同课同构异上三种形式, 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 研究团队的其他教师依据观察量表进行观课活动。 “同课异构” 讲课的形式贴近教师教学实际, 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融合, 能够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 实用性强, 容易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教师能研究、 会研究,基于解决教学问题, 教师愿意研究, 并能自觉参与, 积极实践。
基于课堂观察的 “四步N 环”教学模式实施后 “回放式” 评议。为了让教师在课例研究的思维层次上, 针对某些环节有纵向的研究和横向的对比, 也更能够和其他教师有接地气的交流, 学校尝试去做 “回放式” 的评议过程。“镜头回放式” 呈现形式, 重点在“情景再现式对比”, 能够通过对比研究, 寻求更加理想的效果,让研究更加 “接地气” 一些。 同时, 学校召开评课培训会, 对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后的有效评课做有效指导: 一是定量分析, 即整理实验观察数据, 依据观察点形成分项分析报告; 二是结合定量分析做定性分析, 即 “五议”: 依据学科素养与新课改理念, 评议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 容量是否妥当等; 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议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 教学整体结构是否严谨、 教学节奏是否得当、 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是否恰当等; 评议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能力的形成程度、 思维的发展程度等。
全面实施 “四步N 环” 课堂教学模式后的反思梳理。 听取课后评议讨论后, 实验课的执教教师针对汇总意见, 对教学进行反思, 对备课进行全面梳理修改,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再创课的呈现。除此以外, 教研组、 研究室团队也将会依据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对初步模式进行梳理, 进一步调整、完善和优化模式。
入模为载体, 归纳思考。 在不断实践、 反思、 再实践中, 学校发现模式中仍存不足, 比如对模式的理念、 内涵理解较片面, 模式过于单一, 步骤、 环节过于笼统, 学生学习方式普遍缺失体验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缺乏支持创新学习的心理环境等。基于上述问题,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整改, 促使模式更合理、 更易于操作。
“四课” 为载体, 研商创模。基于入模归结的再思考, 学校开展 “四课”, 即有效课堂达标课、教学开放课、 “一师一优课”、 专题研讨课, 以此为平台, 引导教师反复磨课, 借助团队力量, 全面检视学科模式存在的问题。 同时, 发挥教师个性特色及优势, 促使课堂建设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 以及现有的 “四步N 环” 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内化提升。
首先, 根据教学的需要及对核心素养新理念的再认识, 学校重新定义模式名称, 即由原来的 “四步N 环”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为 “121 四步N 环” 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 “121”, 从如下层面阐述: 层面一, 教学理念。 “1” 是指一个目标, 凸显 “培德、 启智、融情” 精神实质,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 “2” 是指两个依据,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依据, 全面处理好师生双主体关系; “1” 是指一个中心, 以 “学” 为中心, 学为第一。 层面二, 教学实施。 涵盖一个核心、 两个重点、 一个标准: 一个核心, 即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两个重点, 一是抓好备课, 二是抓好上课; 一个标准: 制定相应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监测教学质量、 衡量教学效果。 层面三, 课堂时间分配。 “121” 是将40分钟按照1∶2∶1 的比例进行划分,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5%,学生自主学习占到50%以上, 剩余的25%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四步N 环” 中 “四步” 是指不同学科教学中师生经历共性的四个步骤: 导—探—立—行, 步骤不分先后, 适时适实而行; N 环是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特色实施。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 建立语文、 数学、 英语、 美术等学科教学模式 (见图1-5)。
图1 语文 “四步八环” 高效教学模式
图2 数学 “四步八环” 高效教学模式
图3 英语 “四步八环” 高效教学模式
图4 音乐 “四步八环” 高效教学模式
图5 美术 “四步八环” 高效教学模式
其次, 在学校基本模式的指导下, 语文、 数学学科不同课型都构建更具体的教学模式, 比如 “古诗讲读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数学单元整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课教学模式” 等, 做到 “一科多模”。而每个老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 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 做到了 “一模多法”。 在教师个性化摸索中, “复习课” “作文课” 和 “识字课” 等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121 四步N 环”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开放的系统, 探索尚未终结, 成果也未穷尽, “学科+” 的链接亦在持续进行。 展望未来,学校将与更多同仁携手,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苦下功夫。 抓住“学科+” 的关键要素, 一起做、做起来、 做出来, 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从而为师生共同成长创造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