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菲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九中学 (以下简称鸡西九中) 秉承以 “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 的生命教育理念, 引导师生拥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 即 “明自我”; 拥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 即 “明他人”; 拥有对外在环境的自觉, 即 “明环境”,从而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通过教育呼唤 “生命自觉”, 走出了一条润泽生命、 启迪智慧的生命教育实践之路。 短短的八年左右时间, 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品质都取得了可喜的提升, 成为学生家长社会高度认可的鸡西名校。 近年来, 学校先后跻身为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和全国特色学校, 荣获国家、省、 市级荣誉六十余项。
与多数根据学校的发展或校长的更换而调整办学理念的学校不同, 鸡西九中管理团队通过研讨达成共识, 学校始终坚持生命教育办学理念, 不变初心。 这几年,我校将生命教育这个 “大” 理念越变越 “小”, 即从理念内涵方面进行 “校本化”, 并进行特色化、个性化探索与实践。 这一向纵深掘进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躬行摸索生命教育阶段, 让学生成为有高品质修养的人。 2014年前, 我校变垂直式管理为扁平圆式管理, 德育成果突出。 时任黑龙江省教育厅领导到校视察后评价说: “在这里看到了最好的德育,全省都应该向第九中学学习。”
蜗行实践生命教育阶段, 让学生成为有高品质学养的人。 2014-2015 年, 我校生命教育探索已由德育方面辐射到了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承办的2014 年全国生命教育年会, 获得了全国21 个省57个地区专家、 领导、 教师的好评,共迎来全国近百所学校的参观。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和黑龙江省首批科研先进校等。
笃行探索生命教育阶段, 让学生成为有高品质素养的人。 2015-2017 年间, 学校强化了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 在高品质文化的浸润与濡染下, 成就高品质的学生。这是生命教育理念校本化的重要标志。 生命教育真正实现由宏观理论引领, 逐步深入到了微观的视角。 同时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脚步, 智慧教育不但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 而且拓宽了生命教育校本化的途径和范围。
慎行创新生命教育阶段, 让学生成为有高品质涵养的人。 2018年至今, 学校提出了创建特色生命教育学校即高品质学校的目标,力争在生命教育的大视野之下,走一条独特的个性化的生命教育之路, 把目光锁定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个性化、 人机智能化、 教育定制化等方面, 真正培养出有民族情怀、 有世界精神的学生, 落实 “以人为本” “以社会为本” “以民族为本” 的教育目标。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 教师是决定学校办学品质高低的关键, 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面对12 批次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起点不同, 那么如何让教师素养有所发展呢? 鸡西九中探索出了五个有效的高品质教师成长路径。在保证教师核心的师德师风、 师能师技素养的前提下, 力争让每一名教师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找寻到职业的幸福感、 获得感。
我校邀请生命教育专家肖川进校举办 “如何开展生命教育” “如何做一名幸福教师” 的讲座; 邀请 “钻石人生结构理论” 创始人、团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创建人刘万讲进校对教师进行体验式培训, 增强教师团队合力; 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钟绍春进校培训, 指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 开展信息化实践。 借力卓越校长领航工程江苏基地专家进校的契机, 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教师专业成长动力问题, 学校邀请心理学博士季春梅进行了题为 《教师专业发展: 心理学何为?》 专题讲座。
针对中考策略、 学科建设、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教师心理辅导、 教师朗读兴趣激发与培养等问题, 学校先后邀请鸡西市教育学院领导、 市委讲师团知名讲师、 播音员等进校辅导。
课题引领教师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深度和宽度, 也让发展成果更有厚度。 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 《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获得黑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8 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初中智慧教育实践研究》 荣获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守正创新-生命教育实践的校本化表达》 获全国首届生命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初中尝试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诗歌,与心灵的对话》 等课题陆续结题,并在全国各省市介绍经验。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十三五” 规划项目 《云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检测》 《互联网+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等课题正在研究中。 我校 《智慧课堂让生命绽放光彩》 在第三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会上进行展播。
通过参与或主持这些课题研究工作, 教师不但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专业理论素养。 学校鼓励教师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自觉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从而提升我校学生的核心素养。
开发教师校本读本 《寻求教育之道》 《寻求教师成长之径》, 以案例反思的形式, 引导教师自主阅读、 自我反思、 团队分享。 购进专业书籍, 组织教师阅读并定期开展“悦读书·乐分享” 读书论坛活动。同时, 学校还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 教学反思、 教育随笔、 教育案例, 集结出版了 《九中映象》。假期开展的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研修活动, 通过写读书笔记,进行观影、 旅行、 读书感悟分享等方式培养教师的生活情趣, 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教学案例论坛分享, 进行互评、 互动研修, 转变教师育人理念, 提高教师育人智慧。 通过生命教育大讲堂、 文化品鉴、 我秀我伴、 师德演说、 抽签说课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展示文化底蕴、 理论修养、 师德修养、 专业技能的舞台,通过同伴互助式引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研学活动, 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挖掘教师的成长潜能, 在团队体验活动中增强团队凝聚力, 提高教师的育人智慧。
在生命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抓住 “教育部江苏基地领航校长工程” 专家进校调研之机, 组织全体教师开展 “生命教育探索实践理念提升大讨论” 活动, 引导教师总结生命教育实践的得失, 思考生命教育发展的未来。 针对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组织新初一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校长的理念引领式培训、 副校长的专业指导式培训、 团队互助研修促使教师做好心理准备、 理念方法储备。 鲜明的研修主题, 丰富的研修内容, 多元的研修形式, 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 增强了教师的成长自信, 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每周定期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开展团队主题研修, 先后以 “生命教育理念深入探索的前瞻与困惑” “如何提升生命教育理论的认知与应用” “信息化在生命化教学和生命化教师成长中的应用思考”为主题, 开展论坛与研修。
学校与全国多所生命教育名校建立了校际联盟关系, 进行资源共享。 同时与市直五校共同主办了六校联片教研同课异构和课后反思活动, 通过借助大型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 开阔了教师的教研视野。
挖掘校内优质资源, 实现团队发展。 依托 “刘景菲生命教育工作室” “第九中学名师工作室” “全国卓越班主任工作室” “卓越校长领航工作室” 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活动, 充分发挥名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开设名师讲坛、名师课堂, 进行师徒结对, 开展主题研修和课题研究, 促进生命教育内涵建设, 实现生命化教师队伍团队发展。 以学校信息化应用骨干力量为核心, 成立信息化小组, 通过课例示范、 资源制作、 组内研修等方式促进和带动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
充分发掘家长、 社区资源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利用 “东师理想云” 平台构建起了家长、 教师、 学生为一体的资源共享、 互助平台。
充分发挥出名师、 学科带头人、 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 学校始终把党的统领作用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全校教师中有一半是党员, 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党建活动提高了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 坚定了党员教师的职业信念和人生信仰, 从而使其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支柱力量。 榜样、先锋的带动作用让学校各层面的管理更有内涵, 更有品质。
应该说,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还是课堂, 而让课堂高效的关键因素便是课程。 所以课程建设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品质, 同样也决定着学校能否培育出核心素养全面的学生, 能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我校在强化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扎实落地的同时, 注重校本课程的建设, 开设了培育智商、 德商、 情商、 健商、 艺商等系列校本课程,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
总体上说包括 “生命教育” 和“厚德明理” 两大类校本课程。 生命教育课程围绕认识生命、 赏识生命、 丰实生命的理念编写, 每年级一册, 共15 个单元45 节课。 课程通过经典阅读、 活动体验、 资料集锦、 推荐阅读等,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激发学生的成长自信, 引领学生立德修身、 升华自我, 成为一个习惯良好、 德行深厚、 尊重他人、 关注自然、 关注社会、 生命精彩的最好的自己。 厚德明理课程方面, 学校编写 《读品悟》 《读思行》《人生叮咛与启示》 《用故事美丽学生的心灵》 等校本教材, 并利用每周一、 三、 五放学前的10 分钟的时间进行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故事中感受人性的美好、 道德的力量, 受到有益影响与启迪, 培植德行的根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商培育课程主要呈现为具备读写全历程性、 全本书阅读、 教师学生家长全员性特点的悦读启智类 “读写课程”。 学校开发了 《我读我写》 《悦读》 等校本教材, 每个学年双周开设一节读书课, 让“读书为要” 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校本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 并且通过问题导读、 读书分享、 积分奖励和评比展示等形式,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与体验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校的阅读课有两种课型, 一是教师规定篇目的问题导读课, 一是教师提出学习主题学生自由选择篇目的自主阅读课。 教师是阅读课堂的指导者, 也是学生阅读分享的倾听者、 合作者。 通过阅读课,营造出 “学校有书香气, 老师有书卷气, 学生有书生气” 的良好校园氛围。 校园开放书吧每个课间和中午都对学生开放, 同时我们倡导每天中午阅读, 在班级里同伴共读、 师生共读。 我校还开设了阳光读书课程, 每年的寒暑假我们还将图书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 鼓励学生与家长共读, 学期初组织 “读书汇报会”, 对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悦读启智系列 “读写课程” 还包括 “国学经典诵读”, 学校通过开展 “读经典、 传经典、 诵经典” 活动, 让学生走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领悟古为今用的经典智慧。
我校艺商培育课程主要有: 剪纸、 陶笛、 电声、 音乐、 舞蹈、 版画等课程。 学校把音乐、 美术方面的培养编入了课程体系当中, 使培养有了梯度、 固定等特点, 在固定时间和场所, 按照课程表和教材上课已成为我校艺术培养的特点。 近年来, 我校学生在校内外的众多大型演出和各级比赛中,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特别是每周二、 周四开设的版画课程取得了更有特色的成果, 在第22 届全国版画展、 全国首届 “同根同源、 共谱华章” 小版画作品展、 教师版画作品邀请展、天津塘沽版画展、 省第十二届“群星奖” 比赛、 全国第十届小版画、 藏书票展览、 全国工业版画展、 中俄文化交流展等美展中都有我校师生的作品入选、 获奖。
健商课程主要有各种球类、 社会实践远足、 冰雪运动等课程。 学生体质的健康、 体魄的健美是当下相当重要的一项学生素养。 特别是中考将体育分数列入必考并逐年提高分数之后, 各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健商的培养。 关于健商, 九中做得最突出的应该还是逆商教育, 即抗挫折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学生心理脆弱, 抗挫折能力下降。 面对这些情况, 学校充分发掘出生命教育理念中的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来教育学生, 从珍爱自身的生命入手开展生命体验、 生命叙事、 生命宣言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抗挫折力, 提高生命的韧性。 生涯规划课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点, 从而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
文化自觉首先来自校领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校长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 “育人文化” 便水到渠成地流淌进师生的心里。 师生在自己的生命成长过程中, 寻求精神生命的富足, 完成人生的使命。
教师文化成为生命追求。 我校致力于让教师成为有文化魅力、 有文化底蕴、 文化品位、 文化追求的人。 近年来, 我校教师在 《人民教育》 《黑龙江教育》 《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与研究》 等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160 余篇, 出版了两本教育专著。
活动文化成为生命必须。 “教育” 不在 “教”, 而在 “育”, 让每一项活动都有文化的含量, 如大课间操活动, 宏大的气势, 整齐而多变的队形既彰显出了孩子们生命的活力, 又让孩子在活动中涵养了情志; 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的“十大孝子评比与颁奖仪式” 不但让孩子懂得了感恩, 更懂得了关爱。 电声乐队、 社会实践活动、版画创意等活动,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都有特长,每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环境文化成为生命磁场。 本着高雅、 绿色、 简朴的原则, 打造积极校园文化。 教学楼内一楼人文化的发展规划、 二楼人本化的教师群像、 三楼生命化的学生世界、 四楼生活化的传统文化无不呈现着 “润物细无声” 的魅力; “阅读让生命更精彩” “生命教育成果展” “传统文化墙” 三个主题大厅, 更是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的融合。 生命化班级文化建设得高雅、 积极、向上, 为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成长的环境。
通过 “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 的学校生命教育实践, 让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人生 “底色”, 拥有向上、 阳光、 明亮, 温暖的心向和态度, 让生命实践成事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