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把课堂还给孩子
——以《秦兵马俑》为例

2019-01-11 17:59顾小春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兵马俑教者

○顾小春

前一段时间,我们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师一优”的上课活动,同事王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四年级《秦兵马俑》,王老师精研教材,设计精巧,很好地达成了既定教学目标,但是在践行新课改理念方面却显美中不足,值得商榷。具体表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创新精神等方面还需要改进。

【课堂连线】

板块1: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课前让你们预习生字词,老师想检查你们预习的效果怎么样?

(出示词语)

师:文中的这些生字词都能读正确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接着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和笔来,认真抄写这些词语。

学生抄写时,老师适时点拨:

(1)“军吏”的“吏”上面一横千万不能少哦!

(2)“戈”是这种古代的兵器,撇可不要少了。

(3)“鸟瞰”的“瞰”左边是目。

(4)战车千乘中“乘”读shèng。

师:接下来进入写字环节,我们重点写“戈”“擎”这两个字。

(展示汉字在田字格中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戈”“擎”后,生伴着古筝曲练习写。)

板块2:认识承上启下

师:词语的障碍解决了,现在读课文一定更通顺流畅了。老师接下来想看你们课文读得怎么样。没有朗读任务的同学请边听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的哪些方面?(指名读课文)

(生回答略)

师:是的,这是秦兵马俑的两个方面特点,那么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规模宏大,哪些自然段具体写的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呢?

生:第二自然段写规模宏大,第四至十自然段具体写了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

师:同学们,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方面之间用了一个关联词语巧妙联系起来了?知道吗?

生:不仅……而且……

师:对,用了这个关联词语,课文两方面的内容就联系起来了。知道这一自然段的作用吗?

生:承上启下!

师:是的,它像一座桥梁,把课文的前半部分内容和后半部分内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自然段我们把它叫做过渡段。

板块3:感受“规模宏大”

师:同学们,通过初步学习,我们研究了解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本节课我们将重点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请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特点的。

生:我从“近20000平方米”感受到俑坑的面积很大,还从“近8000个”感受到兵马俑的数量很多。

师:哦,这是从数据上写俑坑的面积之大、兵马俑的数量之多。

生:我还从“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也感受到俑坑的面积大,作者拿俑坑和我们篮球场作比较,更形象地写出了兵马俑的宏大壮观。

师:体会得真好!列数据和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其实我们在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特点时,如果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认识的话,可能会更加深刻。孩子们,试一试!

(生回答略)

师:一连串的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让我们完整地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学者须疑。读着读着,问题来了。文章中本来是写兵马俑的,却和篮球场联系起来,知道为什么吗?

(生回答略)

师:是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鲜明对比中,兵马俑的特点表现得入木三分,我们也仿佛如临其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文字中感受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祖国的灿烂文化而自豪。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

【名师诊断】

一、字词教学没有从学生兴趣出发,缺乏实效。

关于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第二学段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并且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教者执教这一板块时,以检查预习形式看学生对词语掌握情况,运用自由读、指名读和抄写等手段,再穿插教者对难点的解说。其效果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反复读写中渐渐掌握,达成字词教学的目的,但也存在缺陷,即未能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出发,训练学生初步识字的能力,主要有三:对“军吏”“铜戈”等易错词语强调不够,学生只能短时记忆,而不能真正掌握;教者穿插的词语解说,出发点是对学生进行提醒、点拨,但显然时机不对,既干扰了学生抄写,也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指导学生写字时间略显不足,没有达到练字效果。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不充分,学生失去自我发现、探究的机会。

第二、三板块是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有具体规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者执教第二板块时,引导学生领悟第三自然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中这一目标也基本达成。但在领会承上启下作用时,教者没有创设合适的话题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而是自圆其说解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以自己的解释替代了学生完全可以完成的体验。

关于第三板块,教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广泛的交流,体会列数据、作比较对说明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表达效果,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和身边熟悉的事物比较中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并且巧妙质疑,把课堂交流互动引向深入,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

首先,课堂教学基本围绕老师问、学生答展开,学生自主、合作尤其探究精神彰显不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教者质疑引发讨论,归根结底还是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自我解决,不是更锦上添花吗?

其次,教者对文段解读缺少广度和深度。其实,“一行行”“一列列”等词句也是一种说明,不过是概括说明,这样一个细节,教者备课时显然没有预设。再者,如果教者把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对比阅读,会有很大的收获。

综上所述,教者沿袭的还是传统教学理念,老师教,学生学,互动简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名师建议】

还学生学习话语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巧妙设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字词教学板块,建议让学生自己说文解字。可以在充分读写的基础上,让孩子观察、发现、建构,用实话自己的形式说自己感兴趣的字,可以以字的自述、转转盘、多音字和形近字辨析等多种方式交流。学生在这样喜闻乐见的交流平台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学习,不断充实完善对生字词语的认识,相信会越来越爱上汉字,爱上母语。另外,“戈”“擎”的写字训练可以调整到课堂结束前几分钟,突出范写和学生评价,时间会更充裕,效果可能更好。

在过渡段板块教学中,建议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真正体会“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老师、学生多维互动中,对过渡的结构作用认识更深刻。

在第三板块教学中,建议教者在原来设计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可以出示人教版和苏教版关于兵马俑规模宏大的不同句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部分视频,从文字到画面,图文并茂,让学生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识。

【诊断回访片段】

板块2:认识承上启下

师:知道这一自然段的作用吗?

生:承上启下!

师:是的,我们还把它叫做过渡段,老师想继续追问,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吗?

(生回答略)

师:老师还想追问几个问题,如果这句话放在开头,能说“承上启下”吗?放在结尾,又怎么样呢?

生1:不能,因为在开头的话,没有上文,谈不上“承上”。

生2:在结尾也不能,因为结尾已经到了最后,也谈不上“启下”。

师:说得不错,看来大家对“承上启下”理解已经非常透彻了。老师想提醒大家,以后若问到“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时,千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兵马俑教者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旅行攻略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社会版(五)
兵马俑底座学问大(第六站)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启示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