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凤
在新课程理念下,建立开放、多元、立体的互动交流平台,是一种多层面的立体的互动参与对话,是一种开放性的建构和创造。它使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进行着零距离的对话,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展现了独特魅力。那么如何创建一个“灵动”的舞台,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1.激发“对话”欲望。师生对话不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沟通。如果班级里能创设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学生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与到对话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一生突发灵感,举手问:“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来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此时,我没有回避或轻描淡写地模糊处理,而是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引起了学生极富个性的争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大门。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2.创设“对话”平台。要使学生与文本发生对话,就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教师应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牵线搭桥,引导学生把书读活,读出自己的体会来,使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如:在教学《大禹治水》这课时,在初读交流后,我没有急着讲解,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各种方式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有什么疑难问题。有同学说:“大禹治水多么辛苦,真了不起。”有同学说:“治水是辛苦,时间又这么长了,但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去看一看?”……学生各抒己见,从中体会出大禹大公无私、为民造福的精神。从学生的对话中可以感受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
3.开拓“对话”空间。要实现课堂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有效的“对话”,除了尊重学生体验之外,还必须建构在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可见,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先要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开拓对话“空间”。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机程度越深,“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课堂中创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舞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展示自我,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那么语文课堂就会在“对话”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