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声”的智趣数学课堂

2019-09-09 00:43吴汝萍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智趣倍数正方体

○吴汝萍

数学教学中的“智”,是让儿童通过数学学习,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开启智慧、发展智力、提高智能。数学教学中的“趣”,是让儿童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包括感官满足获得的“乐趣”,心情愉悦获得的“情趣”,以及思维通畅获得的“理趣”。智趣数学课堂力求智趣合一、情理交融,学习过程妙趣横生、智慧流淌。课堂上的一些声音充分彰显着智趣数学课堂的魅力。

一、开心欢快的笑声

智趣数学课堂上有笑声,是那种发自儿童内心的开心的笑声。心开,则开心。开心的本意是思想开通、理解觉悟后的那种快感。智趣数学课堂上追求的笑声,应该是学生思想得开通、智慧得通畅后的那种心花怒放的欢笑声。

如“认识100以内的数”,让学生做“比眼力”的游戏,将小棒图只呈现一两秒就消失,然后让学生说出图中小棒的根数。在“比眼力”的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图中的小棒有几捆和几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因100以内数的组成跃然而出,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感觉就能在“比眼力”的游戏过程中逐渐形成。每当小棒图再次呈现出来,学生看到图中的小棒根数与他们所说的数别无二致时,自信开心的笑声阵阵响起,学生的笑脸就像花儿一样灿烂。

课堂上最美的是孩子的笑脸,最动听的是孩子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更和谐,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学生参与度更高。当学生开心时,学习的热情能有效激发,心门能自然而然进一步打开,聪明和灵感也就会汩汩涌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再通过幽默的语言、适当的比方,让“趣”成为数学课堂的底色,数学课堂就会远离沉闷和压抑,智趣轻松的欢笑声就会在课堂中此起披伏、层出不穷。

二、热情洋溢的掌声

儿童需要激励,如同种子需要阳光。课堂中最好的激励,就是掌声响起来。掌声响起来,能给学生以赞赏、信心和力量。面对成功,喝彩的掌声会给人以肯定与激励;面对困难,温暖的掌声会给人以信心与勇气。掌声响起来,接受掌声的学生会更自信,送出掌声的学生会更阳光。

一次教学“十几减9”后,我让学生说一说“20-9”怎么算,大多数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0-9=1,再算10+1=11;也有部分学生“想加算减”:因为9+11=20,所以20-9=11。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20-10=10,20-9=11。”他见一些学生没有听明白,又补充说:“本来20-10=10,现在减9,少减了一个,得数就应该多1,所以20-9=11。”真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学生能想到这样的“比较”方法。大家认同了这种方法后,我开心地说:“这种方法,不要说你们没想到,我也没想到。”说完带头鼓起掌来,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接着说:“这名学生真是太会思考了!再次把掌声送给他!”因为这名学生平时发言极少,我又加一句:“你真是太了不起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后来在课堂上他经常举手发言,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此有增无减。这三次掌声,让这名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

当然,用掌声激励的方法虽然好用,但不宜滥用,在激励的程度上和激励的频率上都要把握好“度”。教室里要尽量多一点“学生自发”的掌声,这样的掌声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是学生主动发出的,掌声是有力的、张扬的,被表扬者是自豪的、兴奋的,课堂氛围是积极的、和谐的。

三、瞪大双眼的惊叹声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智趣数学课堂注重在“趣”和“智”的“双驱动”作用下,有效激发学生的惊奇感,不时引发学生发出“啊”“咦”“哇”等惊叹之声。充满惊叹之声的数学课堂充满了神秘,充满了神奇,充满了智趣,更能让学生充满探究的热情,最终惊喜连连。

如“认识1000以内的数”,为了让学生感受1000的大小,先在大屏幕上出现一个小小的正方体,再出现由1000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因大、小两个正方体对比太强烈,大正方体一呈现出来,全班“哇”地惊呼起来,特别好奇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的。我就先让学生估计一下这个大正方体里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地去数,等清清楚楚数出这个大正方体里正好有1000个小正方体时,他们惊奇不已,那些估计准确的学生更是惊喜不已。

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惊人之处”,设置“惊人之情境”,使用“惊人之方法”,呈现“惊人之结果”,让学生不时发出“惊叹之声音”。

四、眉头紧锁的发问声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因为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学习才能真正发生。问题意识需要培养,刚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学生大多会说:“没有问题。”教师可以补充一句:“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明白,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逼着大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长此以往,课堂中皱着眉头的发问之声也就越来越多,并成为智趣数学课堂的魅力之“声”。

如教学“2和5的倍数特征”,我先让学生通过找规律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这时,我提醒大家:“我们知道2和5的倍数特征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有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向大家发问:“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就可以了,而十位、百位等其他数位不需要看呢?”“是呀,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眉头紧锁,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最终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因为整十数、整百数等都是2和5的倍数,不用考虑了,所以只要看个位是不是2和5的倍数就行了。

在此基础上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学生通过找规律发现“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时,有学生继续追问:“为什么3的倍数特征不能像2和5的倍数特征那样,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特征只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就可以了?”

数学课堂上有了学生皱着眉头的发问之声,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使数学思考变得深入,数学学习也就能真正有效地发生。所以,教师要有效利用教学内容,给学生充分发问的机会,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思维的导火索,成为学习的内动力,成为探索和创造的源头。

五、畅所欲言的论辩声

论是议论、讨论,是就某个问题相互表明自己的见解;辩是分辩、辩驳,是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的观点。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由“论”到“辩”的过程,大家各抒己见,表明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对方思考过程中的错误或不足,最终以达成共识为目的。可以说,论辩之声是智趣数学课堂中最引人入胜的魅力之声。“论”中有真意,愈“辩”悟愈深。数学课堂也因畅所欲言的论辩之声而显得智趣交融、精彩纷呈。

如“认识周长”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并用一条曲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甲、乙两个部分,然后问学生:比较一下甲、乙两个图形的周长,它们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

大部分学生受图形大小的影响,认为甲图形的周长比乙图形的长,有少数学生认为甲、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此时我没有给答案,而是将学生分成“一样长”和“不一样长”正、反两方进行论辩。通过双方论辩,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概念,而且充分认识到比两个图形的周长,比的是边线的长短,不是比图形的大小。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时不时会出现错误的认知,通过论辩,可以让持有错误观点的学生有效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且经过论辩之后得出的共识,学生认知清晰,理解深入,记忆深刻,遇到类似的情况,同样的错误极少再犯。

六、思维生长的拔节声

数学思维能力是一切智能活动的核心,所以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也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应该为学生的思维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智趣场,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拔节生长。因而,教师需找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的思维随之拾级而上,从而感受到思维生长的拔节声。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后,让学生判断出分别长2厘米、2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把第一根小棒换长一点,换成几厘米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了?

生:只能换成5厘米、6厘米或7厘米。

师:如果第一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换成小数的,最长可以是多少厘米?最短可以是多少厘米?

生:最长7.9999…厘米,不管怎样长,都要小于8厘米。

生:最短4.000000…1厘米,不管怎么短,一定要大于4厘米。

师:4<第一根<8,大家看看4和8这两个数与另外两边有什么关系?

学生惊喜地发现:6+2=8,6-2=4,也就是三角形一条边的长度比另外两条边长的和要短,比另外两条边长的差要长。

学生原先的思维只到达“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层面,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层层递进中拔节生长,最终让学生的思维生长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师只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把握学生思维演进的轨迹,抓住学生思维生长的节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混乱走向有序,从浅表走向深入。学生也会享受在思维生长拔节的过程和结果之中,从而更加地喜欢上数学,享受数学学习之智趣。

猜你喜欢
智趣倍数正方体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智趣游乐园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智趣羊学堂
智趣羊学堂
拼正方体
倍数魔法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