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由于有了学习2、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很容易步入误区: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如何引领学生走出误区,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建构知识便成了本节课的焦点。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学生一旦步入误区,教师要么生拉硬拽,牵而不引;要么急于“出手”,给出方法,致使课堂教学效益大打折扣。一节课下来,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快速说出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码?分别出示12、15、36、45、24、30。
(学生快速说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师:同学们是怎样做到的呀?
生:只看一个数的个位,个位上是0、2、4、6、8的数,这个数就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这个数就是5的倍数。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谁能猜一猜3的倍数会有怎样的特征呢?
生:个位上是3、6或9的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我反对!12是3的倍数,个位上既不是3,也不是6,更不是9。
生:我也反对!48是3的倍数,个位上是8;23不是3的倍数,个位上却是3。
师:反对有效。那3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一个数的个位行吗?
生:不行,个位上的数不固定,没规律。
师:看来,光看个位来判断3的倍数的特征是行不通的。那该怎么办呢?
生:看个位不行,看十位呀。30是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3。
生:光看十位也不行呀。刚才提到的12、48都是3的倍数,十位上分别是1和4,也没有规律,数字也不固定。
师:看来3的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并不固定,也没有规律。既不能光看个位,也不能光看十位,那该怎么办呢?咱们试着把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加在一起,沿着这个方向去研究,好吗?
出示课堂小研究:
从10~50中找出3的倍数,分别把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并把和填在表中。
3的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
观察个位、十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在10~50中,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的和分别是3、6、9、12,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生:在10~50中,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这能作为3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能!
师:到底能不能得用事实来说话,你能举出实例加以验证吗?
生:例如69,6+9=15,15÷ 3=5。15是3的倍数,所以69也是3的倍数。
生:再如81,8+1=9,9÷3=3。9是3的倍数,所以81也是3的倍数。
师:两位数如此,那大一点儿的呢?
生:512,5+1+2=8,8÷3=2……2。8不是3的倍数。
师:那512到底是不是3的倍数呢?
生:512÷3=170……2,所以512不是3的倍数。
师:哦,现在说到三位数了。512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那能不能说一个是3的倍数的呢?
生:612,6+1+2=9,9÷3=3。9是3的倍数,所以612也是3的倍数。
师:再大一点儿的数行不?
生:3333,3+3+3+3=12,12是3的倍数,所以3333也是3的倍数。
师:那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谁能再总结一下?
生: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以25为例,用小棒该怎样表示呢?
生:两捆加5根。
师:借助多媒体分小棒。先分两捆,3根3根的分,剩下2根。2根和5根放在一起,继续分。分完了吗?剩下几根?说明了什么?
生:剩下1根,说明25不是3的倍数。
师:我们再以114为例分一次。(借助多媒体演示:3根3根的分,100根剩下1根,10根剩下1根,再加上散放的4根,正好分完。)1+1+4=6,6是3的倍数,114也是3的倍数。
通过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猜只看个位不行,只看十位也不行,思维遇到了障碍。教师便让学生把个位、十位上的数字加在一起去研究。在展示交流时,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很快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又以25、114为例,借助幻灯片用小棒演示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表面上看,整节课有猜想、有观察、有计算、有交流、有验证、有总结,让学生经历了3的倍数特征的探究过程,课堂一帆风顺,教学效果突出。但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看似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际上是在被动执行教师的命令。至于为什么要把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加在一起,学生更是茫然不知,无暇思考。教师的本意是为了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可为什么会出现“伪探究”的课堂现象呢?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的问题。纵观本课教学,从猜想到探究,从探究到发现,从发现到验证,从验证到总结,从总结到运用,授课教师关注的是3的倍数的特征,运用特征解决问题。至于为什么要把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加在一起去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依然感到茫然。虽然最后授课教师以25、114为例,借助多媒体阐明了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只可惜,这些想法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并非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样会使探究沦为形式而无实质内涵。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建构知识,更要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可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遇阻时,授课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抛给了学生:“咱们试着把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加在一起,沿着这个方向去研究。”教师强行把学生牵入“正轨”,因此失去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学生没有经历“破茧化蝶”的过程,知识增长了,思维的发展却被无情地遏制了。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不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致使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抓住机会,予以引导,把学生引向真正自主探究的“星光大道”。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教材的编写具有相应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编排体系,我们只有读懂教材,挖掘出教材的本质内涵,才能够用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使学生初步感知“个位、十位上小棒根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活动二,让学生从0~50中找出3的倍数,分别把个位、十位上的数相加,观察相加的结果,从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当学生猜想遇到困难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操作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数位表摆小棒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从10~50中找出3的倍数,进行初步验证。然后通过举例,归纳总结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渐揭开3的倍数特征的神秘面纱。因此,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尊重教材,善用教材。当学生猜想3的倍数只看个位不行,只看十位也不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那该怎么办呢?无奈之下,学生就会想到:那就个位、十位一起看吧!“一起看”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叫“一起看”呢?教师出示活动一,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是指挥者,而应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借助数位表,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填表。学生就会茅塞顿开:小棒的总根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就是3的倍数。由此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呢?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从10~50中找出3的倍数,进行验证。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结论。但探究活动不能就此停止。两位数如此,那三位数、四位数或更大的数呢?让学生边写数,边借助计算器进行验证,完善认知,归纳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运用幻灯片拆小棒,演示“为什么要看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使学生由茫然走向豁然。整个探究活动由借助数位表摆小棒初步感知,到运用幻灯片拆小棒心领神会,前后呼应,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