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状,焕发课堂新活力
——教师教学方式改变的实践与思考

2019-01-11 17:11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涑渎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多边形课堂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涑渎小学 杨 晔

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的数学专场现场,我们看到常州市解放路小学的吴老师带领孩子们网络搜索平均数知识的场景,不禁让我们感慨,信息化时代的便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渠道拓宽,教师的价值真正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由此可见,让信息化时代来到我们的身边,数字化并不是唯一的渠道,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途径得以实现,虽不前卫,但可以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走出一条新路。下面笔者就结合学校现状,谈谈自己在信息化运用上变革教学方式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调查研究,探索其发展之值

从教师的角度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使用最多的还是既定的PPT或教材的配套光盘,因为运用这两者能很好地达到展示的效果,同时已经成为习惯,用起来更加舒适和自然。

从学生的角度得知,他们在课堂上信息的获取,更多的是教师已经提供的文本资料,或是自己课前预习时搜索的相关信息,在脑海中经过加工,形成知识的模型。

通过简单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因为没有环境约束,教师自然不必走改革之路。停留在已有的经验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也能达到学校及上级的考核目标。

2.学生对新环境的教学方式没有任何的概念,他们认为能够自家有电脑完成课前的搜索和课后的补充,就已经突破以往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3.学校因为农村环境的制约,想从装备上进行突破,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师想跟上信息化教学的步伐,只能从理论上思考,无法从实际中给以帮助和实现。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意识到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只能从自身的课堂开始,选择易于操作的形式,在获得一些成效时加以推广,方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共鸣。

二、实践思考,感悟其运用之便

课堂的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更需要实践和思考,“当你用于教学的热情已经燃烧时,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为此,我进行了如下努力:

1.拼图进课堂,资源对比可“灵活”

当下有句名言,出门必带“身手钥钱”,可见“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再局限于通讯,它能作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没有手机比“身份证”更难受。而手机作用于课堂来源于去年的省评优课,南通的老师用“手机微信抢红包”一举虏获了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者的心。同时,今年的省评优课,运动红包再次从手机中蹦越而出,让我深刻感受到手机和课堂的密切作用,把手机带入课堂,发挥其价值。

手机在课堂最能操作的功能就是拍照,我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

(1)投影下展示手机画面。这更多地用于随堂课,方便易于操作,我随时可以把学生的资源拍下存于手机进行调用,同时进行组合,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执教《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2∶1放大,因为画在书上,如果用书展示就很不方便,但我用手机拍下资源,进行展示,可拖动画面,让学生看到更多的细节,进行对比找出错误。不仅如此,因为资源保存至手机,为我课后的反思带来了图片的分析和说服力,让反思也变得高大上起来。

(2)QQ上传图片。如果说常态课可以不拘小节,那公开课绝对不可随意,在这种场合,展示手机,很可能因为屏保的画面让课堂产生意外。通常在这种情形下,我会拍摄相应的资源,利用手机软件中的美图功能,把需要展示的图片进行组合,然后利用QQ上传,在电脑中接收,最后调用进行讲解。这种方式不仅方便,而且让听者感受到你对手机使用技术的娴熟,这虽然不能媲美数字化平台的学生上传调用,但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模仿与改造。它不再依赖于平台,更多的只是手机和电脑的无线流量。它不再妨碍你投影的展示,不会因为书本放置的角度,影响你整节课的情绪,让你的课堂挥洒自如。

2.视频进课堂,活动过程可“倒阅”

视频进课堂的灵感来源于两点:其一是教研活动“课例分析”环节。我校的传统是用摄像机记录下每位老师公开课的全过程,这有两点价值,一是帮助教师积累上课资源,便于学习和反思;二是便于研讨中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视频及时下载到电脑中,对某个环节产生疑问时,就可调取,进行针对性的剖析。其二是数字化课堂中,学生拍摄操作过程的视频上传分析。

(1)课堂实景剖析。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的场景就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在巡视学生讨论时,原来的我都是参与研讨,而现在的我会掏出手机,记录某小组讨论的场景,对于精彩之处,都是用视频的方式进行保留。

比如一次学生在进行“长方体体积计算”研讨时,同桌两人对着正方体堆积的小长方体进行交流,不仅有言语,更有动作。我立刻拿出手机进行拍摄他们讨论的全过程,在全班进行交流时,我直接把手机放在投影下进行播放,让学生说一说,这一小组两位同学的表现。学生在观看中,不仅学到这一小组讨论的状态,更从他们的言语和动作中验证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整堂课变得轻松惬意起来。相对于传统的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的课堂更具有教育的意义,因为它不再植根于知识,更强调素养和能力。

(2)操作行为再现。对于实验类、操作类的课堂,我们总是习惯于学生活动后请代表说一说我们小组是怎样操作的,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对于这些常态的行为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但仔细分析有如下矛盾:语言能完全概括实验或操作的全过程吗?动态的细节真的能一一进行阐述吗?而且学生在表达时,他们有时候只会对自己印象深刻之处进行重点回忆,但往往如此,就会产生课堂尴尬:学生的回答并不是教师想要诠释的方向。有经验的老师能巧妙化解,但经验不足的教师只能生硬地追问“还有吗?”这时候视频无疑是最好的媒介,让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例如在执教《圆的周长》这课时,我就用手机拍下某一小组四人行为的过程,接着展示时播放视频,让其他的学生说一说你从视频中看出他们是如何来探究圆的周长的。学生在表达中不仅抓住了重点,更表达了他们对这组同学操作行为的感悟。而当他们说到一些绕、滚的细节时,我还可以对视频进行回放,帮助部分没有注意的学生再次关注,提升了他们对这次行为操作的认识,更加强了知识解剖时的针对性。

3.微课进课堂,语言表达可“精简”

(1)操作方法看微课。小学数学课堂更为重视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经验的积累,而这些环节的加入,务必产生操作要求的引领。传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语言表达加教师示范,另一种是文字要求。前者重点运用于低年级,后者则在高年级普遍使用。这两种方法对学生的操作行为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这两种方法在运用时,并不处处尽人意。

如在执教二年级《认识平面图形》时,有一个环节需要学生把立体图形上的面印画在白纸中,体会平面图形的形态。我对学生进行了要求的剖析,可能是因为孩子年龄的问题,还可能因为语言的抽象性,部分学生独立操作时,出现了不解的状态。为此,我课前让一位学生先进行示范做成微课,课堂上进行播放,再次操作时,发现每位学生都能明白要求,操作的效率明显提升,资源也更加的丰富。

(2)对比分析看微课。在数学的学习中,很多的内容都涉及对比分析,发现知识的共性,从而获得相应的感悟。这部分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会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呈现,给学生视觉上的判断:一种是板书描述,进行对比;另一种是课件列举,帮助总结。但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对于所有的知识都适用,比如方式较多、观点复杂的问题,就很难比较了。

例如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课,是一节规律探索课。规律的发现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列举中对比总结,而我也进行三次的对比,本想用PPT呈现,但发现较为啰嗦,不够方便,需要教师大量的语言来进行引导,给课堂一种压抑感。微课的引入,让难题迎刃而解。其内容表达为:同学,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用分一分的方法研究出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在这些分法中,有些是像这样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把多边形都分成了三角形;有些是从多边形的不同顶点出发分一分;还有些是把多边形分成了不同的图形。想一想,随着多边形边数的不断增加,哪一种分法会更加有序,更有利于我们发现多边形内角和中隐藏的规律呢?配合动态的视频动画,瞬间成为整节课的亮点,学生对此理解得更加深刻。第三次对比是最后规律的总结,配合板书,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也是我们规律教学中最为普遍之处。

改革激发创新,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云学习方式已然逐步走入日常课堂,“互联网+”不是去颠覆传统,而是基于传统之上的改造与创新。我们的教学也在其附属的背景下悄然成长,让课堂动态发展,为学生的学助力,走向新的界域。

猜你喜欢
多边形课堂教师
多边形中的“一个角”问题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多边形的艺术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解多边形题的转化思想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多边形的镶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