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宁强县南街小学 张 燕
数学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讲,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对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挑战,逐渐也成为学生所有学习科目中广泛存在的薄弱科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到独立思考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是受学生自身一些因素的影响,由于不能充分理解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并不显著,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导致数学教学效果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打破思维想象的局限,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增强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精神和学习的开拓性。数学的真正魅力在于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探索其原理后独立思考,逐步探索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这就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不断激发数学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是知识不断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学生不能主动、独立地思考,他们就无法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和乐趣。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有“越听话学生越好”的认知,父母要求学生服从,否则就会受到责备和惩罚。这种观念极为不正确,这种家庭教育观念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中,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学生和教师都习惯了由老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了教师要求的标准,但无聊的记忆过程并不能刺激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从长远来看,学生只注重标准答案和学业成绩,而不关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对于寻找答案的过程知之甚少,导致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方式比较单一,不能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当前教学方式主要是要求学生记住数学公式和知识点,然后机械化地使用其来解决问题。机械化解决问题虽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数学学习及相关问题的疑虑。
首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趣味数学问题的解决和竞争来实现。除了课后习题外,教师还可以找到一些数学竞赛题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体验数学的魅力,找到解答数学问题的成就感,教师和学生探索一个简单的算法来解决问题,并灵活使用简单算法,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加快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用简单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和其他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来帮助其学习数学知识,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制作直观的问题表达方式,利用图形、色彩变化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与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外,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紧密结合,在学习环境中,要改变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的教育模式,探索一种和谐、民主的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实现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教师应在课堂组织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数学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与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实现教学双方的合作与融合,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应结合数学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正确引导学生对数学题目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艺术和魅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