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资区上房小学 陈雅君
一个完整的数学绘本构成,涉及文字、图画、故事、数学知识等四要素。这就决定了适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学绘本的课堂应用必有故事化、生活化、知识结构化和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等特点,进而引领学生以之为载体靠近数学学习的本质。为此,强化绘本教学的课堂运用认知及其注意事项,是必要的。
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认知背景提供和学生学习心向的激发。而考察数学绘本的构成要素可以发现,这两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即适应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图画、故事等内容的提供,可有效满足学生从心理到知识等诸多方面的需求。以教学一年级“比一比”部分内容,如比高矮、比长短、比轻重、比大小等为例,就可以借助数学绘本《公主殿下来的那天》中的特定情节——村民听说公主殿下要来,拿来了自家的镜子、地毯、桌子、凳子、床等物品,但需要挑出其中的最大的——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即“如何来比较物体的大小”。这样,以故事为载体,辅以生动的讲述,就会很快吸引学生进入数学学习当中来,积极思考且智慧迸发。
在数学学习之始,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培养,然后才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思考与问题解决的实际能力;而这种训练,显然是结合所学内容,逐步、分段、有所侧重地进行的。仍如前例,比如:(1)“比较方法”的感受与掌握。针对课件画面中提供的两张床(2×4,3×3),教师抛出问题:要挑哪一张床?我们说的“最大”是指什么最大?待学生指明是“床面”最大后,进一步抛出问题:你觉得哪张床的床面大?用什么方法来量一量?经历教师的这一追问和引导过程以及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操(借助实物“垫子”进行测量),学生就会初步感受到正确的测量方法;(2)以前述“方法”的掌握为基础,绘本有要求对村民带来的三面镜子进行大小比较,其实质指向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后的迁移运用。由于镜面较小,无法用现有的垫子来进行测量,势必要求学生变换工具,用面积更小且形状相对规则的物品,譬如小纸片来进行。而只要学生能够想到这一点,且能够实操,就能够说明学生的迁移能力已经得到初步的构建与形成了。由于该绘本中对面积大小的比较并无层次,所以结合教材内容并做适当拓展,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一些面积差异化较大的物品进行比较,如不同的跳舞毯与小纸片、不同的大圆桌与小盘子。实操中学生就会发现,比较不同的物品,对应所选取的工具也应进行灵活的变化、比较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改变,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灵活、创新等方向发展大有裨益。
教学实践中,适应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学情实际等,教师对所选用绘本必须在保证绘本较强的故事性以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要突出数学知识主元素的一面。
这一点着力于对学生的吸引,主要是因为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且注意力不易持久保持与集中,而其所学却又比较抽象,多种抽象符号并存、推理与运算并用。这就需要借助绘本的故事性、画面的形象性、知识的具象性等来进行应对,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并持续激发学习兴趣、需求。仍如前例,在导入环节借助绘本进行情境创设,教师故事讲述中的村庄、老爷爷、公主殿下、游玩、聪明等关键词,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性意愿就极具吸引力;而无论是借助课件展示的镜子、地毯、桌子、凳子、床等图片,还是实物展示,则非常有助于学生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来理解抽象思维下方才具有的内容。两者结合,就会让学生的认知变得趣味丛生。
数学绘本的使用是为辅助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而进行的,“数学知识”这一要素必要凸显。因而,教师在选用绘本时,首要考查的就是知识的正确性,必须准确无误、毫厘不差;其次是知识内容及其体系表达的清晰度,是否符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思维逻辑的要求。与此同时,这种内容准确与表达清晰,也是对教师绘本运用的基本要求。仍如前例,依照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比一比”所示内容,就应在比高矮、比轻重之后,再行出示比大小,尤其是面积相关内容。否则,顺序颠倒就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认知,甚至会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
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智特点,因而教师的绘本选择必须与之对应,既不能低于,也不能高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需求。具体到低年级学生,对应学生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欠缺等实际情形,教师的绘本选择就应尽量避免使用大段文字性表述,而应更多地采用图画式表达的绘本。即便如此,适应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对绘本内容的解读以及绘声绘色的讲述等,也都是必需的。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读,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认知。
总之,正如《数学课程保准解读》所言,数学绘本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数学的新窗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并注意相关事项,就能够引领低年级学生有效进入数学学习的应有境地并浸润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