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中心小学 王建三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提高语言艺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是一门严密、精细的学科,数学语言表述必须严谨、科学,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教学中对各种数学概念以及逻辑关系的表达要求就更高。
引入概念要科学准确。科学即规范、精确。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今年产品增加到90千克”就不能说成“今年产品增加了90千克”。又比如教学“比较除法、分数的关系”时,不能把“相当于”说成“就是”,因为它们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即比是指两个量(或数)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数学语言既要讲究严密性、科学性,又要形象生动,能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性思考。夸美纽斯曾说:“一个能动听的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笔者曾听过两位教师分别讲授的同一节课——《圆柱的体积》,其中讲到体积不变高与底面积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时,一位教师讲解细致周到,不厌其烦,翻来覆去,津津有味,再看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情绪低落。究其原因,此知识点是难点,需要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敏捷,而此教师的语言平淡、乏味、生硬、空洞,没有启发性。另一位教师却充分发挥了语言的魅力:“你能把这个圆柱看成一块橡皮泥吗?当我们把它压扁后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在展开丰富的想象中不知不觉完成了难点的突破。由此我想到,我们要用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抽象化的知识;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会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无论是观察、猜想、操作、实验、讨论、验证、总结等整个探索活动过程,教师都要担负起引路人的角色。要做好这个引路人,又不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索,就需要用简练的语言点拨学生的关键思维,相反,假如教师的提示性语言混沌不请,要么引导方向不对,要么造成学生思维障碍。有一位老师执教《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生问:自行车的车架很结实,是因为它是用钢制成的吗?师答:的确,钢制的比木头的结实哈。结果学生的思考方向更加偏离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数学本质。由此可见,数学语言的引导性、指向性对课堂效率的影响之大。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语言也应生活化。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例如:一位教师上《商的近似值》中有这样一题:有一堆19.8吨的货物,需要全部运完,用一辆载重4.5吨的卡车运,需要运几次?学生列式算出4次,余下1.8吨不管了。师问:如果你是货车司机,运4次能运完吗?19.8吨至少运几次?学生此时恍然大悟,对学数学的兴趣更大了。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艺术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结合一定的教育机智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课堂上想“插嘴”、敢“插嘴”的越来越多,如果能盘活这种“插嘴现象”,将教学进行二度开发,使学生插嘴成为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这就要靠教师如何去组织语言进行临场发挥。
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问,也是讲究严密逻辑的学科,对语言要求高,既要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又要注意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表达思想,不能过于生活化。教师的引导如果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变单调为生动,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急切地进入你所设想的思维天地里。一位教师教“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情节:星期天,蘑菇屋里的兔妈妈到野外采了好多蘑菇回来,她要把采来的6个蘑菇分给两个儿子吃,你该怎么分呢?请学生上黑板分,并说说为什么?当分到两人一样时,揭题进入新课教学,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引导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好的数学课堂一定充满好的数学语言,好的数学语言需要我们去创造,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弃失扬得,反复熔铸,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数学教学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