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丁场小学 管晓燕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数学关键能力,包括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开拓思维,提高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探索能力,最终得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家增强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需求。数学人才不仅仅局限于计算能力上,更重视综合能力的开发,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独立探究并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科学地数学感知。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除法”教学中,为强化学生对数学除法的应用,笔者进行情境创设,并引导学生进行自问自答。笔者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着手,介绍情境:“学校准备在操场周围种植郁金香40株和月季花80株。赵伯伯骑三轮车运郁金香需要4次,王叔叔开小货车运载月季花也需要4次。看到这些条件,大家能想到什么问题呢?”思考一段时间后,学生1认为“可以求赵伯伯每次运载郁金香多少株”,学生2紧接着说道:“求王叔叔每次运载月季花多少株。”“针对学生1和学生2提出的问题,大家认为怎么解答呢?”笔者提问学生。班上学生开始小声讨论,学生认为两个问题属于同一个问题,分别是“40÷4”和“80÷4”。通过对除法算式的展示,逐渐将情境中的教学内容转移到数学计算中,学生通过课上学习,最终求得“赵伯伯每次运载郁金香10株”“王叔叔每次运载月季花20株”。
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笔者提供数学场景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在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数字计算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
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对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从科学地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试题设计,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认识分数”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分数知识,笔者设计试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数知识的应用。小明家有一片果园,一共能种植果树100棵。小明准备种植桃树30棵,梨树20棵和苹果树50棵。在介绍过试题后,笔者让每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并进行回答,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提问的问题为“桃树占果园的多少”“梨树占果园的多少”“苹果树占果园的多少”。但在这之后学生提不出问题,笔者积极引导学生:“除了种植果树品种与果园的比较,果树与果树之间也可以对比吗?”学生提问“桃树是梨树的多少倍?”回答“”;同理,产生多个类似问题。“大家还有其他的问题吗?”笔者询问学生。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梨树占桃树和苹果树总数的多少?”在这种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还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班上学生鼓起热烈的掌声。
为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通过对试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提问并回答。随着已知条件使用的增加,能够提出的问题数目随之减少,从而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在渗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关注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提问,提好问,回答问”。
数学具有特有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这也是学生将其视为学习难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数学思维中通过具体的方法研究题目,笔者在提出试题后,组织学生进行试题分析,在环环相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家中上个月用水8.5吨,每吨水1.75元,一共缴纳水费多少元?”随后,笔者让学生对试题的信息进行总结,学生能够找出其中的重要信息,即用水量8.5吨和每吨水的单价1.75元。笔者提问学生问题是什么,学生说求总价。“那我们可以建立怎样的模型呢?”笔者提问,学生顺利说出“单价×数量=总价”。根据数学模型的建立,学生顺利求总价为14.875元。
笔者通过数学建模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逐层分析,最终借助建模的形成解决问题。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设计,在信息排序中实现建模。
总之,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任何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推动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目标适度迁移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为国家的建设教育出优质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