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中心小学 谢标雍
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慢慢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缺乏学习自信,导致自己成为“学困生”。而大部分“学困生”缺乏独立性,学习也没有目标。通常这类学生先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感,最后放弃学习,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也正是主动性的丧失,导致学困生的学习出现阻碍。教师应当立足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调整课程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重新爱上数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通常,“学困生”的感情比较丰富,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用情感感化他们,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也是一种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在课堂细节中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对其优点进行充分肯定。此外,教师也要经常与“学困生”谈心,通过平等的交流使“学困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成为朋友。教师更应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积极的暗示,使其产生学习自信,能够鼓起勇气面对复杂的数学难题。慢慢“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便会有所提升,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学习动力得到强化,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除了要保证良好的教形象,为学生做好榜样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诉求,加强师生沟通,促使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尽可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对待班级中的“学优生”与“学困生”,尽可能多花时间培养学困生,通过对其心理的梳理,唤起他学习的动力。
例如,教师进行“认识元、角、分”的课程教学时,当学生融入到超市购物情境中,教师就要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度,当其在学习上有一定突破时,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以及鼓励。如,学生能够清晰地分辨钱币面值,教师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学困生”的进步,学生受到教师的鼓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认真研究后续课程内容。
教师应当尽力调整教学模式,让课堂更具趣味性,使课程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大部分学生上课都会开小差,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对“学困生”投入更多关注。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觉得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很难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久而久之,也会失去数学学习兴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调整教学模式,使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调整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前要对课程进行设计,保证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研究发现更具体形象、更新颖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其兴趣点,使其投入到课堂中。教师应当合理调整课堂内容,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进行课程导入,抓住学生眼球,使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教师在进行“可能性”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进行课程调整,将游戏环节融入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喜爱的摸球游戏,通过在袋子里装红球和白球,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促进课程的高效开展。
通常学生的思维都是从实践中慢慢发展而来,数学知识又具备抽象性。“学困生”很难实现课程要求标准,其理解存在偏差。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能力,为其组织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开发学生思维,使其面对新问题,有更多思路和方法。此外,增强学生的实践,还能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促进“学困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师进行“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课程教学时,可以课前准备剪纸作品,其中包含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对折剪纸作品,自行研究对折后图形情况。在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直线两侧图形完全一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并认真观察,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随后,教师进行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定义的讲解,“学困生”理解起来会更加轻松,这种教学模式十分直观、具体,能够吸引注意力,改变“学困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
大部分“学困生”都缺少自控能力,并且自学能力差,面对问题不愿思考,对于教学难题避而不答。教师为其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通常也是敷衍了事,更有些学困生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与此同时,学困生还缺乏竞争意识,考试抱着反正我也不会的心态进行,胡乱作答。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试卷编辑时,应当调整试卷的难易程度,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使“学困生”能够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当其获得突破后,便会产生学习兴趣,转变对待考试的态度。教师也应对“学困生”进行课前辅导,通过帮助学生分析重点难点,引导其开展练习,改变学困生对数学的印象,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成绩。
教师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班级中每名学困生的性格特征都不同。教师应当针对学困产生的原因,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教师也应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理解能力,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提高其学习效率,挖掘“学困生”的潜能,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丰富其解题经验的积累,坚持数学学习。久而久之,“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便会得到提高,也会调整对数学学习的态度,通过练习摸索出更多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提升自身数学素养。
众所周知,兴趣能够驱动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兴趣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调整课堂教育模式,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发挥考试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分析学困产生的原因,根据问题“对症下药”,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摆脱“学困生”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