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心理及对策

2019-01-11 14:56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幼儿园杨云惠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玩具心理幼儿园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幼儿园 杨云惠

幼儿期是幼儿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但幼儿园中却经常出现幼儿因争抢玩具而打架、闹纠纷等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现象。本文通过实地观察、思考,对幼儿争抢行为的成因和幼儿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幼儿争抢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的改进策略及建议。

一、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1.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意识的产生也标志着私有意识的产生,幼儿开始明确知道“这是我的”。国内第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创始人孙瑞雪说:“3岁以后,‘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儿童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很高,力求满足自己的需要改变周围环境,并通过私藏、占有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物品来体验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从而拉开了人际交往的序幕。”自我意识发展最明显的表现便是“自我中心”了,如:在一次户外晨间活动时,琪琪正在玩滚轮胎的游戏,这时浩浩跑过来什么话都不说,伸手就去抢,琪琪急得大哭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轮胎?我还没玩够呢!”浩浩说:“就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这个时候可以看出,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关心的常常是自己,而从来不去关心身边的同伴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正是因为幼儿的这种心理,才使得他们面对玩具等物品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幼儿很容易产生争抢行为。

2.规则、分享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

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庭是“4+1”“6+1”,甚至是“8+1”的模式,在这个环境下,幼儿往往是“唯我独尊”的心理,认为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才是对的。可是幼儿一旦进入了幼儿园,他们还没有形成“大家轮流玩”“大家一起玩”的规则、分享意识,只知道保护好自己的东西不被抢走。虽然老师和家长也会共同费尽心思去教育和讲解,可是因为幼儿的心理、年龄及自控能力弱的特点,依然存在幼儿以“抢”来解决问题的现象。

3.喜欢模仿,希望受到关注

幼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所以喜欢模仿也是幼儿突出的特点。人天生有一种需求,那就是想得到他人的关注。大部分幼儿会用好的、积极的行为来得到同伴或老师、家长的认可,但总会有少部分幼儿故意做出一些自己认为很“特别”的行为来达到被关注的目的,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且及时正确地引导幼儿。

二、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

1.不良的家庭教育因素更容易引发幼儿争抢心理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全是他们的,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我是老大,你们都要听我的”想法。虽然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但在行动上突出的表现为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还有的家长没有给孩子做一个正面的榜样,家庭不同人员的教育观念不同,与老师教育的方式不一致,都会使得孩子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更容易引发幼儿争抢的心理。

2.不良的教育因素也易引发幼儿争抢心理

教师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本是件好事,可如果活动环境过于宽松,没有制约性,反而会阻碍幼儿的发展。因为有的教师对幼儿的约束过于宽松与放手,在选择游戏区域或玩具时要求不明,无规则提示,才导致幼儿高兴玩什么就玩什么,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当幼儿出现争抢行为时,老师只是笑着摸摸他们的头,让他们各自归位便走开了,而对他们的行为不置可否。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对错与否没有任何概念,当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时,幼儿依然我行我素,过于“放纵”。当幼儿出现争抢行为时,教师除了采取放任自流的制止方式外,有的教师还采用了与之相反的方式,即简单粗暴的制止或不问青红皂白地指责,这样对于幼儿来说,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知道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用了,当再有这种情况出现时,幼儿还是会义无返顾地去争抢,因为他要保护自己的东西。

三、幼儿争抢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取得家长之间、家园之间的一致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幼儿园要多平台开展沟通交流、早教案例分析、优秀教育文章的分享,促使家长和教育者之间达成共识,认识幼儿争抢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等;帮助家长特别是祖辈转变观念,切忌娇惯幼儿、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督促家长多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优良品质。同时,双方还应取得广泛的联系,互相反馈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不断交流如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经验,使家长和教育者都成为幼儿教育的榜样和监督者,真正地实现家园共育。

2.走进幼儿,关注幼儿,给予幼儿积极争取的引导

在幼儿园里,幼儿争抢玩具、闹纠纷是幼儿交往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教师面对这种情形时,不能采取简单粗暴或听之任之的态度和方式,应静下心来和孩子讲道理,明确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并教他们应该怎样做,教给他们社会交往的技能。同时,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己对行为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和渴求,特别是对待希望引起别人关注而“捣乱”的小朋友,教师要进行反省,是否平时对这样的幼儿关注太少,如果是这样,教师除了多关心这些幼儿外,还要在集体中帮助他们建立威信,鼓励同伴信任他们,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蹲下来跟他们多交流互动,积极引导这类幼儿运用适当的行为方式来与人交往,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3.通过不同的途径促进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

幼儿也是在经历矛盾心理、偶尔挫折、不断挑战中成长的。当幼儿出现争抢时,教师不妨耐心等待,不要急着帮他们解决,可试着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真实心理。

一天下午,小朋友们都在玩各自的玩具,茜茜突然因为一套玩具和雅雅争吵起来:“你为什么抢我的玩具,烦死了!”雅雅理直气壮地说:“不对,我没抢,是你抢!刚才是我在玩的,等我喝完水回来,你就抢去了。”这时我静观其变,并没急着过去干预。只看见茜茜委屈地说:“我没抢,我看这里没人玩了我才过来玩的。”雅雅说:“没有抢也得给我,本来就是我先玩的!”茜茜说:“要不,咱们一起玩吧!”雅雅还是坚持说:“不行,你要还给我。”茜茜语气温和地说:“好雅雅,咱们一起玩吧,一个人玩多没意思。”于是,雅雅带着一丝丝的不情愿妥协了,两个小朋友一块玩了起来,没过一会玩得还很开心呢。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有能力自己探索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并主动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冲突,尤其是大班幼儿逐渐进入了交际的敏感期,他们常常自己解决问题,基本不需要老师出面调解。中小班幼儿,则更多地需要教师通过绘本的阅读、榜样的学习、环境氛围、耐心等待、隐性规则等途径,并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教育环境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合作,逐渐消除幼儿的自我心理,强化幼儿的规则、分享意识,提高孩子们的自控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新时期的发展对幼儿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不仅应具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幼儿的社会交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幼儿的争抢行为问题也是社会交往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样不容忽视。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绝不仅仅是观察幼儿某些独特的行为,更要结合幼儿的个性、心理及其所处的场景,做出全面的认识及正确引导,才能真正做到宽容、理解、尊重幼儿,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玩具心理幼儿园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我爱幼儿园
心理小测试
欢乐的幼儿园
心理感受
爱“上”幼儿园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