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乔红怡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的资质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特长不同,在学习进展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材施教是公推的选择。在体育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对抗性、竞争性训练、比赛或游戏内容,若采用一个尺度教学,会挫伤不少同学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甚至因此厌烦体育课和体育运动。因而,在体育课中采用分层教学更为必要。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浅谈一下。
1.合理分组,各有目标。体育课老师应认真了解全年级各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以高二某班为例,该班共52人,其中有10人为学校各运动队的队员,12人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较差,其余30人为中等运动水平。以跑、跳、投等各种主要项目为参考科目,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体质因素,将全班学生分为A(最优)、B(中等)、C(较差)三个层次,编入不同组别,并向学生说明,这种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考评,再根据运动能力表现,重新编组。
教师按不同组别(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确定各组别的具体目标,分清哪些属于所有学生共同的目标,哪此属于与学生组别相对应的目标。让所有学生的目标都抵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当然,所有学生最终都必须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2.分层教学,差异评价。实际教学中,在技能、技巧及身体练习时,对A组,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鼓励自学;对B、C组以“扶”为主,“扶”中有“放”,带领学生练习。
对不同组别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组多表扬、多肯定,寻找其闪光点,认可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练积极性;对B组,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有进一步的追求;对A组,多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充满斗志,达到符合自身禀赋的最高点。
3.发挥同伴间正向影响力。分层教学要防止僵化,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每一节课或每一阶段的实施策略。比如,B、C组学生的能力虽较上层组别学生差,但意志品质有可能较为突出,那么,在进行对意志品质要求较高的项目的学、练时,可以有意识抽取这些学生到高一组别,让较高组别的学生看到这些学生的优点,激励他们改正自身的懒散、自满等缺点。较低组别学生通过刻苦练习取得了长足进步,也会让较高组别学生产生危机意识。还可以“逆向”流动,即从较高组别的学生中抽取学生到较低组别中去,由他们辅导、帮助能力较弱者完成练习,传授一些技巧、心得,这种传授有时比教师的传授更为有效。而较高组别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就感。这种同伴间的帮扶,对营造班集体和谐氛围也很有帮助。在进行分组对抗练习时,还可以采取混合编组的方式——每一组都由不同组别学生搭配而成,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