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言
中国近现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这要求美术教师尤其要善于挖掘美术学科中的德育要素,紧扣社会主旋律,巧妙设计具有时代性、开放性、思想性、艺术性与教育性为一体的美术教学实践内容,引导学生用美好的心态、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画面去传播优秀文化、先进思想、文明景象,在时代铸造的强音中厚德育人。
美术课程的核心是体验和感悟视觉形象中美的因素。不仅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小学美术课程主要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官的愉悦与情操的陶冶相互浸润,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能力。在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空间、直觉、想象、情感等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新精神。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都是有限的。如何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征,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把美育和德育整合,强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为此,笔者以“海上使者——节日的大轮船”为例开展了实践研究。学生已经学习了“有趣的形状”“方形世界”等单元为基本图形的组合,还学习了“小小汽车城”等主题画。第四单元“海上使者”主要以“船”为题材,通过观察,运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表现船的结构,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小组合作创想设计——做海上使者。本单元为第五册“海底探秘”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主题创作做铺垫。
笔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知道大轮船基本结构和船舱特点;学会用折纸技法表现多层船舱。运用网络资源,在观察、欣赏与比较中探究大轮船的船舱结构及特点;探究尝试用折纸的方法制作多层船舱;学习综合表现节日的大轮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感受“一带一路”文化中的美好生活,争做和平小使者,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美术创作的乐趣;小组合作学习,增加团队协作精神。
笔者以“明朝时期,郑和七次带领船队,乘着大帆船,把中国的文明带向了世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出海远航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学生说:“大轮船!”教师揭示本课课题:大轮船。
师生共同欣赏“大轮船在海上航行”视频,感受“大轮船在海上行驶时,威武壮观,气势恢宏,船身会有一些简单的线条、图案装饰,一层层船舱能容纳很多房间,搭载好多乘客。你看,它在蓝色海洋上航行多平稳啊!
师:看了视频,你们知道大轮船主要由哪两大部分组成?
学生:船身、船舱。
师:观察船舱结构有什么特征?
学生:一层一层的,有层次。
师:观察船舱外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船舱外形下面宽上面窄。
小结:观察得真仔细。船舱设计下宽上窄的原因为了让船体重心稳定,在海上平稳行驶(稳定、安全)。
片断分析:
导入学习创设了情境 ,帮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激发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感受“一带一路”文化中的美好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欣赏,学会思考。为探究、制作、合作、评价环节打下基础。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图片,学会辨析大轮船船舱结构和外形特征,逐层深入地让学生了解轮船的结构和设计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折的帆船,提出“超级变变变——折一折”,让帆船变成大轮船。学生小组讨论,在比较中知道需要改变的是帆船的——船舱。教师又用示意图让学生发现图上有两种不同的折线,隐性穿插学习技能——折一折船舱。去除了“山、谷”线的概念,转化成二年级学生能理解的“上下折”的形象语言,在激情中想变,在兴趣中求变。学生试着用折一折的方法表现船舱层次,边折边感受两种折法的区别,又学习“上下折”这一技能。
师:介绍一下折的顺序。
学生1:我是从下往上折的,先折最下面的船舱,再一层层地往上折出其他船舱。
师:对啊,先下后上,就像造房子一样,从下往上造,结构才稳固。
师:你们用了几种方法折?
学生2:我用了1种,往下折。
学生3:我用了2种,一种是向下折,一种是向上折。
师:你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3:我看图示上有两种不同的虚线,一种是普通的虚线,一种是虚点线,我知道这要用不同的方法。
师:虚线是?
学生3:向下折。
师:虚点线是?
学生3:向上折。
片断分析:
由帆船引出观察、感受、体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大轮船的折纸方法。学习“节日大轮船”的技能重点:船舱的折纸技能——上下折。教学“上下折”这一技能时,去除了“山、谷”线的概念,转化成二年级学生能理解的“上下折”形象语言,技能隐性地穿插在教学中。
笔者继续以“我要超级变变变——传播文化的中国使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兴趣,积极参与。为大轮船贴国旗图案等,乘着“我”折的大轮船,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和平。你看,(演示成品大轮船:中国国旗,线条)笔者还给船身贴上了国旗、船号和线条装饰。
师:你们想也做各国的和平小使者吗?
学生:想!
师:请从篮筐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国家,了解相关资料,再对船身进行点、线、面的装饰。完成的同学学着老师的样子把你们的国旗贴到脸上。你就变身成为这个国家的小使者啦!
学生操作实践,完成作业一:变身和平小使者,折船舱,装饰船身。(贴国旗,加船号,点线面装饰)
片断分析:
创设争做世界各国“和平小使者”情境,用儿童化的语言,了解各国文化、贴国旗、美化船身。学生再一次在创作实践活动中,身临其境,融入角色。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把德育、人文这一显性的“线”穿插渗透进课堂,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玩中提升,可谓智、能、情、意合一,也为后面的学生评价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小组的桌前都有一块展板,把它们一起拼起来,就是 “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图”。我的大轮船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上航线出海传播和平啦!(演示完成大轮船起航)
师:你知道“一带一路”吗?
学生1:我知道,一带一路是把中国的好东西带到国外。
学生2:好像有瓷器、文化……
师: “一带一路”除了把我国优秀的物品、文化带到外国,还有经济上的互帮互助,我们一起来看。
学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观察图片读一读)
师: 12月16日正是我们的“一带一路”国际日,让我们乘上节日的大轮船,以最喜庆的方式庆祝吧!
学生实践操作,完成作业二:①小组合作,组合船队,驶向大海。(有队形、有层次)②粘贴烟花,烘托节日气氛。(有大有小、高低错落)
片断分析:
这一环节,又一次“一带一路”的情境创设,引出“节日”的气氛,也把“合作、展示”带入高潮。可以看出,学生合作对烟花拼贴、船队组合排列进行了选择、布局,这也是一种创造能力,美术的技能始终是隐性地穿插在教学中,而德育渗透,人文理念却是显性的。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个“小使者”了,他们有任务、使命感,更加全情投入于实践活动中,成为了课堂真正的小主人。
笔者激励学生非常喜庆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图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介绍你是来自哪个国家的小使者,谈谈你对作品或者对新丝绸之路的感受
学生1:大家好,我是来自泰国的和平小使者,我把泰国的特色水果菠萝蜜带到了中国,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2:大家好,我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和平小使者,很高兴乘着节日的大轮船来到中国,在中国,我学会了上下折纸的本领,看!我的轮船多棒呀!它可以承载好多游客呢!
学生3:这是我们的船队,我们坐着大轮船,在这次的一带一路国际日,访问了中国,看到了很多变化。谢谢!
……(学生积极欣赏、积极评价)
师:让我们乘上节日的大轮船,让“一带一路”——联通世界!
片断分析:
作业的评价是美术课学生习作后的重要环节。在美术课中,孩子们一般会用“构图饱满、好看、漂亮、生动”等语汇来评价作品。而这堂美术课的切入点是德育要素和技能的整合,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和平使者这一德育要素的切入点上,帮助孩子们找到合适的语言进行评价,提高了他们自己对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又能从对自我的肯定中厚德育人。孩子们身临其境,觉得自己是情境中的主角——“和平小使者”,乘着大轮船把“和平、发展、繁荣”带给全世界。学生们觉得学就是玩,通过玩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最终凸显了美术素养中的情意要素,乐中学、学中乐。
课标提出:“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本节课是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观察、表现等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渗透德育,把美育和德育整合,强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以“和平使者”为德育的切入点,学习“节日大轮船”船舱的折纸技能——上下折。在学习“上下折”这一技能时,去除了“山、谷”线的概念,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上下折”形象语言。技能隐性地穿插在教学中,而德育融入、人文理念却是显性的。以本课抓住了“和平使者”这一契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思想贯穿于各个环节中,显性表达“和平、发展”的人文思想。
二年级的学生对有趣的情境、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在教学中,抓住他们的目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非常重要。本课创设了“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去欣赏,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又一次的“一带一路”的情境创设,引出节日的气氛,也把合作展示环节带入高潮。最后评价环节,孩子们身临其境觉得自己是情境中的主角——“和平小使者”,乘着大轮船把“和平、发展、繁荣”带给全世界。通过教学,学生们觉得学就是玩,通过玩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最终凸显了美术素养中的情意要素,乐中学、学中乐。
二年级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除了平面的绘画以外,他们更趋向于运用多元化、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也从单一绘画发展为综合材料、综合媒介等多元化表现形式。以“海上使者”为基础,进行拆分、再造、组合。实践中提升学生已有的折纸技能,结合德育人文,运用综合媒材——纸、彩泥、贴纸、水笔,综合表现“节日的大轮船”。这样打破了单纯的平面绘画,学生们既动手又动脑,作品更立体生动,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美育是基础,德育是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应把握好不同领域美术教学的特点,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适时施教,积极渗透,加强美的熏陶,注重道德的感化,让孩子用心来感受美、热爱美,用手来设计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