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娟
高中思想政治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靠输送知识来完成考试任务,而且要注重知识内容的选择和运用,在有形和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1]。
作为理解世界的知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门学说,由于其体系和知识的复杂性,对于高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如何指导学生用相对简单的方式理解这门复杂的学问,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其价值观,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哲学课程的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正如刘利平教授所说:“只有当学生感到凭借原有经验、原有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问题时,才能够唤起兴趣,培养主动地行动、探究和思考的态度,学生的探究活动、智力活动才会能动化、积极化。”[2]而如何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一位一线教师曾说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投其所好'。利用故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以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3]为此,笔者选取了沪教版思想政治教材高二上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节内容,寻求用现实案例和小故事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丰富学生对于哲学内涵的理解。在最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1],以此构建理论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课堂,现实事例的分析和故事的讨论无疑也契合了这一要求。但同时,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会带学生重点分析一些个案故事,并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进行实时反馈,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认知物质的运动。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于是教师以“你是否思考过物质的存在方式?”这一问题进行导入。
1. 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无不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只不过有些事物的运动变化比较明显,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有些事物的运动变化比较缓慢或者由于观察条件所限,人们不容易察觉到。
【视频展示】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包含个人)。
设问:视频中,你能看到什么在运动?哪些运动是显而易见的,哪些又是不易察觉的?
从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知道花草树木、动物在运动,整个自然界在不断运动着;人也在运动,整个人类社会也在不断运动着。只是,平日花草树木、动物和人的运动是显而易见的,而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是不易察觉的。那么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咱们平时认知中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以大家最近刚分享的时政小知识来探究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奥秘。学生整理的时间轴如图1所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上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顺着时间的脉络往前走(见图1),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实,“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一知识点在浅显层次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要想全面理解运动,需要教师深化知识,但难度不宜太大,故而选择学生课堂分享过的十九大的报告内容作为素材,让学生更为充分地理解运动的内涵。
图1 学生整理的时间轴
2. 物质和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我们刚刚研究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是基于物质主体而言的。设想是否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呢?接着教师出示以下材料。
【故事1】慧能和尚去广州法性寺,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通过这则小故事获得这样的信息:有这么几个小和尚,面对身边景物,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和尚说是风在动,有和尚说是幡在动,而慧能和尚却不以为然,认为是心在动。面对此情此景,你怎么看?
慧能和尚认为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是一种典型的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再深入一点,联系之前学过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慧能和尚把人的主观精神(心)当成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的存在都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唯物主义思想,强化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唯一主体。另外“故事”素材的运用,在形式上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内容上,也让一些心中认为“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的学生貌似是找到了同伴“慧能和尚”,但稍微仔细分析,就不难得知,物质是运动的唯一主体。
此时,有学生提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静止也是。比如,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从1956年到2017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有,最简单的,教室里“不动”的桌子。这么说来,是不是可以认为除了运动,静止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了?对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从1956年到2017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在这段时间内,社会的主要矛盾未发生质的变化,但在进行不明显的量变。教室里“不动”的桌子,这是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相对于教室里不动的黑板而言,是静止的[4],但是在地球一直在自转的背景下而言,是绝对运动的。
3. 运动和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这是对静止和运动之间关系的理解之一。除此之外,如何更全面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能否只偏重看到运动,而不用理会相对静止?接着教师出示以下材料。
【故事2】希腊人借钱那些事:从前,有一个希腊人借了别人的钱。期限到了,债主前来讨债。这位希腊人无钱可还,便理直气壮地说:“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借钱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我没有欠你的钱,请快走吧!”债主听了大怒,举手给了那个希腊人一记耳光。这两个人你一拳我一脚地厮打了一阵,最后决定到法官面前去评理。法官问那个希腊人为什么借钱不还。希腊人低着头把理由重复了一遍。法官又责问债主为什么打人,债主想了想,回答说:“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所以我没有打人。”
请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故事中希腊人借钱不还对吗?他的理由是否合理?
(2)故事中债主打人对吗?他打人不认的理由是否合理?
(3)希腊人和债主的理由都是夸大了运动,还是夸大了静止?
(4)结合“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说明希腊人和债主行为有误的原因及后果。
从常理不难知道,故事中的希腊人和债主的行为都是不对的。希腊人和债主认为“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的”这个貌似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达成了一致。但事实却是,希腊人和债主只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而否定了相对静止,这是不合理的。这个小故事的设置将理论和现实联系在一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而且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在课堂上为了降低讨论的无效性,笔者也精心准备了四个小问题让学生来回答,难度从低到高,层层推进。当然这里设置的问题(3)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留下或舍弃,即根据学情进行分层教学。如果所教授班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一般,就需要采用阶梯式问答,在问题设置上要更具体一些。
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既然有人偏重看到运动,自然也有一些人“偏重看到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这样是否合适?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看到静止是不对的。
【故事3】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个熟悉的故事——“刻舟求剑”: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故事中的楚国人没有意识到船一直在运动,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找不到剑。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这样就会犯错误。这种错误我们在哲学上称为形而上学。在刻舟求剑中,楚国人就是夸大了静止,所以说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综合 “希腊人借钱”——过分夸大运动的故事和学生刚刚提到的“沉溺于过去佼佼者状态”“刻舟求剑”——夸大静止的事例,从而学会处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这一部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引入“希腊人借钱那些事”展开充分的讨论,可以很容易发现夸大运动的弊端,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在处理夸大静止的内容时,因为之前有教师夸大运动事例的引导,这时候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都在增强,他们在讨论中“头脑风暴”,很容易想到那些“夸大静止”的相关事件。这样做不仅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且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当发生分歧时,互相纠正错误,从而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需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第二,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在课堂或者生活的过程中,对于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们对于生命的运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启迪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时空去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意义。
整堂课的进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关于理解“运动”的内涵,这部分从两个层次上来处理。浅层次上,运用了学生课前搜集的运动的相关视频;深层次上,借用了学生在课堂上曾分享过的时政资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样不仅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运动的内涵,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群体主义知识观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揭示知识内在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5]所以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无论是引导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还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课堂上都应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事例和故事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寻找答案,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这样才能让内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哲学的学习如果单从理论上来推进,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的,运用生活中有趣的故事来带动理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讨论,从而让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到真谛,这是哲学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有效方式。但是,故事的选材,教师对故事的处理和课堂上师生围绕故事展开的交流等,这些都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对于高中生而言,故事的趣味性、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以及能传达出来的哲学思维这些都是要考虑在内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情对故事进行有效处理,通过追问式的引导和有效的提示来层层推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逐步理解其内涵。在运用故事带动理论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推荐在课堂中采用“一案到底”的方式,形成一条较为清晰的主线。比如在讲授“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时,其知识点不是独自存在的,整合性比较高,采用“一案到底”的方式来进行可以使教学效果更佳。但是,“一案到底”的教学模式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不可能用一个事例就解释明白,即使能,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笔者所选取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承担着其应有的责任。
高中课程的学习中,讨论这种教学形式是十分常见的。但是,开展有效讨论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三点心得:一是讨论的素材内容具有代表性,真实有效。比如本节课的“希腊人借钱那些事”,学生一看小故事挺有趣的,和现实生活也联系紧密,就能够认真阅读并展开思考。二是讨论的问题要切中要害,有针对性。比如讨论“希腊人借钱那些事”中,这里给出了四个问题,从易到难,这样阶梯式的问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胡乱回答。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符合高中分层教学的要求,让不同思维力的学生都能有效参与进课堂中来。三是讨论出现疑惑或同学之间对某一问题意见相左时,教师应适当给予帮助,帮助学生去突破难点。最好的帮助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因而学生有问题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应该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比如在处理重点问题时——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一问题出现争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教材内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进行质疑。
讨论会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教师无须惧怕学生之间对于问题的争议,更无需惧怕自己和学生意见相左。正所谓“教学相长”,我们需要让真理越辩越明,我们需要互相学习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