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跨文化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2019-01-11 02:08:38许晓芳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培育

◎ 许晓芳 杨 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提出“要培育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

跨文化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跨文化素养是指具有不同文化互动的特定知识、不同文化交流的积极态度以及知识和态度的正确运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世界各国、各族群构成的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为了促进个体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尊重,个人应当习得的关于理解、尊重、沟通与对话的关键技能与价值观念。跨文化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一,培育和提升跨文化素养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而准备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这所拥有47年日语教学和18年多语种教育历史的学校,以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跨文化素养培育为学校发展特色定位。跨文化素养是全球化背景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当代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一。学校在创建特色普通高中的进程中,以“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办学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中学生跨文化素养培育的特色课程建设及实施途径,走出了一条以“跨文化素养培育”为特色的面向教育国际化的办学实践路径。

一、充实学科类课程跨文化素养培育的内容

(一)满足学生外语学习的普适性和选择性需求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满足社会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学校在七年制“双外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在高中阶段新开设日语、西班牙语第一外语零起点课程,新设俄语、意大利语第二外语课程,形成了五门“一外”、九门“二外”的外语课程门类。多语种学习通道的相互贯通和灵活组合的选择方式,既满足了学生外语学习的可选择性,又保证了特色外语课程的普适性。

(二)提升外语课程跨文化素养培育的内涵和品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培养外语后备人才的关键应该从原来的“学好外语”的理念转变为“用外语学习”的理念,这需要我们更加聚焦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学校精心设计了强调“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的基础型外语课程,重视“文化理解与思维提升”的拓展型外语课程,展现 “个性魅力与创新素养”的研究型外语课程。学校开展了中外教师TT 教学模式的探究,在“日语见长,多语发展”两大特色课程群之外增设了“外语类实践活动课程” “外语类创新实验课程”,开设了“外语演讲” “同传基础实训” “海外综合研习”等多门外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拓展性选修、限定性选修等多种形式,开展跨班、跨年级的语言体验实践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提升自己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跨文化素养的提升。

与此同时,借助学校是上海市唯一一家市级多语种考试与评价中心的资源优势,充分把握外语高考听说测试的积极导向,推进了新一轮基于学生“语言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育”的外语教学改革,对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和语言思维品质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满足学生外语听说能力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品质与有效沟通”的关键能力,将外语听说教学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在听说教学“单课融入”的基础上,将高中外语听说课程独立嵌入基础型课程课表,实现了全校外语听说课程的时间固定、课时稳定、进度统一、管理协同、评价一致。

(三)完善跨文化素养培育的系列化通识课程

学校在特色高中创建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校情与学情,相继开发了“走进地球村”“与世界对话”“慈善是一种文化”等跨文化素养培育的系列化通识课程。2017年至今,学校又相继开发了“对外交流的价值:多语+”“对外交流的价值:生涯+”等五门通识课程以及与之配套的读本,逐步形成了跨文化素养培育的系列化通识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而且适应了跨文化素养培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需求。

目前,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形成了“日语见长、多语发展、文化理解”三大系列特色课程集、十二个课程群,共计百余门课程。通过特色课程规划与设计,学校实现多门类课程之间的内容融通,充分满足学生的基础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高层次发展需求,保证特色惠及全体学生。

(四)推进全学科融入跨文化素养培育

学校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办学理念为核心主题,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引,结合学校的校情、学情、教情,拟定了《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学科融入“民族情怀、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方案(讨论稿)》,在基础型课程中开展了挖掘整合教材、形成教学案例、完善课堂观察量表、开发特色作业设计与辅导系统等工作。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中进行了提炼特色教育主题、创生特色校本拓展课程和研究课题的探索研究,确保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有抓手、有举措。跨文化素养培育的目标在所有学科中有融入、有呼应,构建了从“特色学科”到“全科联动”全面培育学生跨文化素养的有效机制。各学科跨文化素养培育主题如下:语文学科为“根植中华传统、积淀民族情怀”;数学学科为“启迪中外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外语学科为“融汇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文科综合类为“融文史哲理、显人文涵养”;理科综合类为“汇创新科技、展竞争合作”;艺体类为“育审美心灵、扬个性特长”。

二、开发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类课程,在交流体验中提升学生跨文化素养

(一)以民族情怀为根基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导向,依托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课题“中学生礼育的实践研究”、上海市教科研项目“国学课程的开发研究”,大力弘扬民族情怀,开展创新实践研究。进一步梳理 “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群,在原有绍兴文化之旅、国学之旅等社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南京爱国之旅新站点,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纳入探访线路中,新增徽州民俗之旅,深入践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情怀培育。

(二)以对外汉语为媒介

学校在对外国学生进行跨文化素养培育中,充分发挥“对外汉语”教学的媒介作用。目前学校共有日本、韩国、德国以及非洲国家的外国学生80 余人。学校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地域特点,完善了外国学生课程体系,开发了“中华传统文化”“上海城市文化”等综合实践课程,以增进外国学生对中华文化、上海文化的认识、理解与认同。同时,学校作为国家汉办中小学基地,积极建设全国对外汉语学科高地和全国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实训基地。同时,学校立足已经成立的2 所海外孔子课堂,强化汉语语言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辐射功能,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以国际交流为通道

学校已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等多个国家的30 多所大中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团体数十个。学校开发多种资源,为学生参加海外修学、研修创造机会,如 “百人访日文化之旅”项目、“各国姐妹友好”项目、“中英校际连线”项目、中国高中生赴日交流项目等。

(四)以多元文化活动为平台

学校积极推进综合实践类课程开发与实施,将实践体验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紧密结合。该类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体验、团队合作、发现感悟、解决问题,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目前,学校每一类特色课程群均涵盖了实践体验课程,例如,“三个一”品牌活动课程,即“一节(樱花节)、一秀(达人秀)、一社团”。学生们积极参与,师生同台献演,人人是主角,个个是主人,在参与中提高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三、拓宽跨文化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学情建设跨文化融合课程平台

学校积极探索“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路径,相继建设了“一馆五中心”甘泉特色场馆并开发了配套课程,包括 “读懂中国”文化体验馆、“我的甘泉”课程体验学习中心、高级翻译基础实训中心、上海市多语种考试与评价中心。这些课程载体与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外语综合素养培育、社会实践课程、学生社团等有机融合,形成了有机联系的课程链。例如,在新高考改革实施后,学校强化综合实践、创新实验特色课程与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广泛融合。语言创新实验系列课程、海外综合学习课程、“我的甘泉”体验学习课程等创新课程的实施,与学校现行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进行了深度融合,以《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研究性学习指南》为指导,通过专题研究、合作学习、协同创新等学习策略,聚焦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主体发展的意识提升、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升,进一步提升了特色创新课程的育人功能。

同时,学校还结合上海市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聚焦办学特色,落实育人理念,开发了一系列场馆体验互动课程,如开展与海外姊妹友好学校学生校际连线远程互动教学,引进海外中学微型拓展课程等。特色场馆体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培育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和自主创新素养。

(二)基于校情的特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

1. 深化双外语教学实验

2000年,学校从预备年级开始同时开设两门必修或一门主修、一门辅修的双外语教学实验探索。继2000年首开日英、英英双外语教学班之后,我校于2007年开设以德语、英语为第一外语的双外语教学班。2014年起,我校又新增了法语、英语为第一外语的双外语教学班,并设配套的初高中一体衔接课程。历经10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双外语实验项目实施办法,制定了班组管理、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相关制度,跟踪分析双外语实验效果,提炼总结了有效经验,相关成果公开发表并获奖。

2. 提升特色微型课程活力

微型课程是我校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短学程”课程。每门微型课程开设4 个课时,在特色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独特的校本意义与价值。学校每年都发动教师进行微型课程的申报,课程教学部逐步精选与学校特色匹配、符合学生兴趣的易学、易懂、易操作的课程入选学校微型课程超市,保障了课程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丰富了跨文化素养培育的课程资源。

同时,学校依托完中的办学优势,对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开展了统一规划和设计, 立足建构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结构,建设特色课程集群。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精品课程集群化,使课程更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创新升级后的课程体系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多元文化融合的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遇。我校学生在越来越高的舞台上彰显个性、展能成志。100%的学生学习国际理解教育课程,100%的学生参与海外交流活动课程,100%的学生学习两种及两种以上外语。近年来,学校坚持培养学生具有中华优秀文化底蕴、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多元文化交融的“跨文化素养”的育人方向,促进多元文化在校园中的交流、交融、交锋,培育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包容、鉴赏与吸收的能力,努力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比较中建立文化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培育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