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时近五月,高三年级的二轮复习备考全面收关,整个复习转入第三轮。如何应对这一轮复习?很多考生心中没谱,甚至教师之间也有不同意见。针对今年高考的新情况,新特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个人复习建议,为临门参考的考生助力一“脚”。
高三第三轮备考首先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从时间节点上看,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从课时上看,约40课时左右。因此只有高效复习才能事半功倍。笔者建议用两周时间完成知识专题整合,用一周时间完成热点专题检索,用一周时间完成题型专题复习,整个时间段中间进行模拟考试,期间会参与大范围地区统考一次(五月会考),实施考前模拟五次,进行规范性考试训练,最后轻松进入高考考场。
今年的考试方向,国家已通过权威文件和知名领导人的讲话进行了诠释。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阐述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理念,如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等,对教育考试评价具有指向作用。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上,对高考评价与改革做了具体部署,要求破除教育评价中的“五唯”,把促进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同时要求重点突破考试内容改革,平稳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19年元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副主任于涵对下一步的高考“考什么”“怎样考”“怎样评”给出了权威意见。于涵说:“现在从标准到备考的过程以至成绩的解释都会基于考查学生全面素质,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的衡量。”他们同时强调新高考命题要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等方面考查,提高考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应是今年高考的要求,我们最后的复习备考必须理解这些精神,这样才能不至于在复习上走偏。
专题整合是本轮复习最大看点和抓手,如何在短时间内整合各种专题复习,提高对学科知识理解与运用,与辅导教师的安排科学密切相关。我们在知识专题上做了这样的整合:首先是模块知识的整合,利用思维导图形式,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相互关系用图表联系起来,让考生通过连线方式掌握知识结构,为运用知识做铺设。其次是解题方法的专题整合,如让学生对不同题型及已考的经典高考题进行建构,分析研究不同题型的高考题解法要点。我们分别让学生分析了主观题型中的分析说明类题、图表类题、原因类题、措施类题、影响类题、开放类题等题型,让学生掌握分析解题的方法,以应对高考相应题型与题类。再次,我们让学生查看了在一轮复习中已归类的各类小专题,针对重点难点和常考点再次强化,如曲线类题、漫画类题、常用易混易错类题、高频考查类题等。通过专题知识与题型的一体化复习,完整地解决了能力灵活运用问题,也提高了考生学科素养。
每年的时事热点都会成为高考试题中的背景材料,尽管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事政治,但对时事热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切准时代,提高解题效率,并能从时事材料中提取时政语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本年度,笔者为考生整理了一些热点专题,如:贯彻十九大部署凝聚共识力量;沉稳应对中美经贸摩擦;设立海南自贸区彰显对外开放决心;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长春长生公司生产问题疫苗被严惩;中国迎来首个农民丰收节;支持民营经济重大举措密集推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举办;“嫦娥四号”成功发射等科技喜讯频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2019年央视春晚共享文化盛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新局;拉美多国大选政治版图生变;英国“脱欧”一波三折前景未明;法国“黄马甲”运动暴露深层矛盾;“金特会”成果引来世界关注等。这些时政热点材料,要求在复习中分析材料背景,考量考试可能性,并能做到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做到从四个不同的模块上找到对应的运用点,并分析近三年高考题对时政材料运用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当然,最后对时事政治的复习,要切准这样几个问题:清理近三年来的持续性热点问题,如供给侧改革,对外开放等;清理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如十大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对2018年10月及2019年3月间时事政治要格外关注,这段时间的大事考的可能性大;对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时事政治要注意考查的方式和方法,如个税扣除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的训练,首先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许多考生是在文科综合下进行训练的,这就要求调整好训练的节拍和方式。在训练的方式上,要处理好整个综合试卷与本学科的关系。考生做文科综合试卷的方式无非是:以先后顺序做题;或从简到难的方式做题;或分科做题等方式。那么哪一种方式好呢?笔者通过多年摸索,认为适应考生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但建议大家还是分科做题。比如,思想政治部分占用时间为50分钟,只能在50分钟时间内处理试题,力争全部完成,不能占用其他科的时间;在三门学科中,看你最善长哪一门就先做哪一门,这样可以提高整体得分,同时也可以避免做不完就丢分的情况。训练的节拍,就是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安排训练的时间合理,要有间接性,不能每天都做专科训练和综合训练,一定要合理安排考试与评讲。其次是选择试卷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省份使用的是全国卷,因此,我们要依据自己所在省份选择合适训练题。我们建议大家多用大地区模拟卷,少用个人出的小范围试卷;多选用全国知名重点中学考试卷,少用无名学校试卷;多看看北京地区的试卷,它有方向性导向,少选用个别学校试卷;多分析研究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卷,少关注地方高考卷;可以参考课改地区试卷,但不能照搬课改地区卷。
最后的复习应是规范训练的时候,所以我们建议考生在复习中注意非智力因素对考试的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有:情绪波动、分不清学科、把不准时间、不能处理出现的错误、答题不规范、答题过程混乱等。为此,在最后一轮的复习模拟中,要从以上问题中规范考试心理与考试行为。通过调整情绪缓解压力,以平常心态对待考试,可通过缓慢的长呼吸;通过冷静方式区分学科试题,文科综合三块分区是明确的,不管高考如何变,科目试题位置不会有大的变化;注重时间控制,每科都做到时间上留有余地,不要把每科考试时间占完,尤其是要留有填写答题卡的时间;如果出现了错误也不要慌,要准备补救的方法;答题尽量按平时训练来,可减少答题不规范和答题过程混乱的问题。解决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重在最后的仿真模拟,在模拟中发现问题,在模拟中解决问题。
越是到最后,越会使人忙乱,因此在高考的前几天,要学会放下,做高考前的最后准备。笔者建议:一是调整心态,略微休息。养精蓄锐,考前的休息既可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也可使体力脑力有效复位,为迎接大战做准备。二是检查知识,重读教材。最后几天可以把高中四个模块的教材随手翻一翻,你会发现,不经意的动作,自己对知识理解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和水平,也增加了考试的信心,同时也为高考中的集中生智做出了铺垫。三是活动身体,转移注意。你可以看下电视,动动身子,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身体放松是有利于高考的。四是注意饮食,不改习惯。平时生活是如何就如何,一定不要现在去改变,等考完了,什么都可以尝试,如果不注意这些,可能会对你的高考造成一定影响力。以上所谈,都是放开心理和身体的办法,目的就一个,以最佳的状态参加高考,一鼓作气,临门一脚,结果会是“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