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近五年全国试卷共考了13道哲学题,无一例外都是小切口试题。所谓小切口,不是指考查的知识点是微观,也不是指问题很小,而是指知识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切入点很小。这类试题的要求就是用哲学知识点去解决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如2017年全国I卷第40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注意此题设问为:“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设问是典型的小切口设问,落脚点在以人民为中心,知识范围限定在社会历史主体,这是一个中观范围的提问,但是只有其中的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才能与人民为中心的要求相切合,从而解决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问题。
小切口设问的反面,就是大切口或是中切口。比如: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析上述材料。这些设问的共性就是指向不明确,切口较大,高考哲学试题中已经没有这种设问了。
小切口设问的载体是什么呢?就是典型性情境。政治高考的情境分为社会生活实践情境和文本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就是从微观角度入手,设置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把哲学原理融入其中。这类情境我们称之为典型性情境;文本类情境则是从宏观角度,设置一个比较抽象的情境,这种情境性试题在哲学中是没有的。哲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均可通过典型性情境反映出来,例如《中华诗词大会》、小岗村改革、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甘祖昌将军的优秀事迹等等,都是设置的典型性社会生活情境。阅读这种情境材料时,重点是要抓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全部答案要点均来自材料信息,不需要离开材料从其他角度思考要点,这是高考小切口哲学试题一个重要特征。
为什么设问要用小切口呢?对于同一个生活情境,可以用不同的原理分析,从而得出很多的要点。设置小切口设问,则把原理限制在小切口上,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了学生答题时候的堆积原理。这样起到了命题反模板、反套路的效果。
明确了小切口含义,我们答题时候就要审准小切口,以免偏题。如2015年全国I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该题切口是不同学者(材料中表现为古建筑学者、历史学者、民俗学者、社会学者)从客观因素(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风民俗)获得的不同感受的原因。如果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等方面作答,则跑偏了。
小切口设问的起点是什么呢?是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可能从中观构建,也可能是从微观构建,没有从宏观构建的。
近五年小切口设问的知识体系
既然小切口设问起点是一个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在作答的时候,必须构建一个中观或微观的知识体系。中观知识体系构建,如2018年全国III卷价值观的知识包括价值观的内容、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的判断标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微观知识体系的构建如2017年全国I卷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包括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防止我们答题的时候遗漏要点。当然由于是小切口设问,我们不要试图把知识体系中的所有知识点全部用完,即便微观角度设问的试题也是如此。小切口哲学试题运用的原理并不多,一般是1~3个。比如2018年全国II卷的设问是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杂交水稻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材料情境提取的有效信息可以发现,只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些知识点才与情境提供的信息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则与材料信息无关,不进入答案要点。
小切口哲学试题的落脚点又在哪里呢?落脚点就在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上。如“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该设问的落脚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从材料情境中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设问指向明确是小切口哲学试题又一个重要特征。审题的时候,必须审准设问指向,防止跑偏。
小切口哲学试题的答案构成又有什么特征呢?这个特征就是原理文字少,阐述论证的文字多;方法论不单列,而是与情境材料合二为一,有机融合。国标答案的赋分标准也与文字量有关。原理部分的分值占总分的比例约为1/3,阐述论证约为2/3。比如2016年全国Ⅲ卷第39题设问为“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国标答案为: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原理4分)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2分)
实际阅卷的时候,各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在国标答案基础上,制定阅卷实施细则。因此我们组织编写答案要点的时候,不要去对标国标答案,应该对标各省的阅卷细则。各省的阅卷细则基本上按照观点+论证模式赋分,老师在阅卷时是踩点给分,这个点就是关键词。比如本题组织答案为:
①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科研团队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②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科研团队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最后获得成功。
近五年哲学试题答案文字平均为140个,实际书写答案文字量应当略高于这个平均数。
明确了小切口哲学试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只能说成功了一半。学科素养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训练,动脑动手,才能提高答题的能力。答题的能力包括审准小切口的能力、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训练从高一就开始进行,到了高考,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