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缪 华
评析题是以一定的材料为背景,要求考生对某种观点、行为等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与分析的一种主观题。此类试题难度大、区分度强,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是对考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考生如果存在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或是没有掌握解题方法等问题,答题时就会顾此失彼,浅尝辄止,很难得到高分。笔者以2019 全国Ⅰ卷第40 题第一问为例,谈谈此类试题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
【典型例题】(2019 全国Ⅰ卷第40 题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 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0 分)
评析题的设问与一般性设问具有很多相似性,都由知识范围、主体、对象、分数等要素构成。但评析题也有自己的个性:第一,设问方式特征明显。一般以“对……加以评析”或“对……加以评价”等来提问,考生通过“评析”“评价”等字眼,就可以判断出它是属于评析题。第二,设问中指出考生要评析的内容。评析题是对某种观点、行为等的评析,所以在试题中肯定要呈现某种观点、行为等内容。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学生评析的内容会在设问中呈现;也有些试题评析的内容虽然没有在设问中呈现,但在材料中也会完整地表达出来,并在设问中有所体现。
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与阐释事物、协调与应用知识、论证与探讨事物的能力是高考对学生的四项能力要求。评析题对于这四项能力或多或少都有要求,最主要的是考查学生论证与探讨事物的能力。这一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论证问题。评析题首先要求考生对评析的内容有所肯定或否定,也就是要进行判断。其次,要求考生对评析的内容进行分析与综合。考生应将评析的内容分解成不同的组织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分析与说明。然后,将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也就是对试题进行综合。在论证过程中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这要求考生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所组织的答案的主要观点必须符合设问的要求;组织答案的语言必须准确合理、准确,不能笼统含糊;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是思想政治需要培养的四项核心素养。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评析题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更为突出。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此道例题,要求考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矛盾,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在此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认真分析设问是答好试题的基础。只有认真分析设问,才能正确把握答题方向,不至于偏题,造成巨大失误。审设问时一般从知识范围、评析的内容、设问方式、分数、特殊限制等几个方面入手。评析题审设问时,首先要看清楚知识范围。例题中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这为考生答题明确了方向,不至于答到其他三个模块的知识而不得分;其次要关注设问类型,从例题中的“评析”一词,可以看该题属于评析题。再次,看清设问中要评析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对此观点考生应该认真分析,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弄清其层次。最后,看分数,此题分数是10 分。通过分数考生可以大概看出此题要回答的要点是4 点左右。
常见的评析题有三种类型:其一,正确型。试题要评析的内容本身是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或真理。其二,错误型。试题要评析的内容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存在的事实完全背道而驰。其三,正误混杂型。试题要评析的内容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此种类型包含两种类型。第一种:条件型,主要内容为试题要评析的内容过于笼统,具有或然性,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错误。要进行科学的评析,就必须创设应有的条件进行讨论。第二种:遗漏型,主要内容为试题要评析的内容有合理的一面,但遗漏了某些方面,或是评析内容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存在某些合理性方面,从而使评析的内容阐释得不够全面或充分。
判断评析题的类型需要考生牢固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材料,结合现实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材料与设问进行精细地加工。例题属于正误混杂型的遗漏型。该题对现象阐释得不够全面。现实生活中很多传统村落确实存在衰败的现象,说明试题观点具有合理的一面,然而传统村落必然消亡这一说法,不管是理论还是现实上都是不成立的,所以例题的观点也具有错误的一面。
审明观点是对评析的内容进行观点分析,是评析题关键的一步。考生如果没有找全观点,答题时肯定会丢三落四,答题必然不全面,因此考生如果想得高分,评析内容所展现的观点必然要下苦功,认真分析,找全观点。对于观点的寻找,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全面答题打下基础。试题的观点不能按句子来划分,不能认为一个句子就是一个观点,有时一个句子当中也有可能是两个以上的观点。考生要弄清试题需评价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将其可以分成几个可评析的观点。例题中虽然只有一句话:“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仔细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句话里面包含两个观点:一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面临很多问题,可能走向消亡。二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不一定会走向消亡,也就是“必然”这一词是武断的。
作出判断是指对试题要评析的内容做出正确或者错误的推断。这一步并不要求考生在卷面上写出来,只要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结论就好,为下一步的答题打下基础。通过上一步对评析内容的分析,考生即可进一步做出判断。例题中“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面临很多问题,可能走向消亡。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会走向消亡。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作出判断之后,考生应针对试题要评析内容的关键点进行简要解释。简而言之就是指出“是什么”。例题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传统村落,考生有必要对其进行解释: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表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
解析原因是评析题的最重要部分,是主要得分点,因此对于评析题中观点的原因解析,考生要花大力气,充分论证与说明。对于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必然性、重要性、可能性、危害性等方面可以说明。例题中对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可能走向消亡。这一观点,可以这样解释,从可能性角度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从必然性角度看: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对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不一定会走向消亡。这一观点,可以这样解释,从必然性角度看:第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第二: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与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会与时俱进。
解释原因之后,考生还可以简略地写出怎么做,使答案更加完备。上述例题,考生就可以针对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