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模块知识脉络与知识整合

2019-01-10 17:36河南黄垠昌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河南 黄垠昌

必修一:《经济生活》部分

一、知识脉络

全书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为何生产”(生活与消费)—“是谁生产”(经营者与劳动者)—“为谁生产”(收入分配)—“在哪里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二、按照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梳理知识

1.生产

(1)一条主线:发展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

(2)两个主体:企业与劳动者。

(3)三个重点:生产与消费、企业经营和促进就业。

(4)四种投资:储蓄、股票、债券和商品保险。

(5)知识体系:从基本经济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筹集资金方式三个方面分析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

2.分配

(1)一条主线:国民收入的分配。(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2)把握:①一个制度—分配制度;②一个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③两个作用—财政和税收的作用;④两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⑤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⑥四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⑦五种财政支出形式—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交换

(1)一条主线:经济活动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环境。

(2)知识体系:①国内环境—a.经济制度环境(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b.市场体制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c.社会环境(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新时期的主要矛盾—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②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的应对之策,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4.消费

(1)一条主线:立足于人民生活水平这条主线,分析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消费的作用。

(2)两个难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物价、收入、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3)三个重点: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价格变动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4)知识体系:消费什么(商品),用什么消费(货币),用多少货币消费(价格),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必修二:《政治生活》部分

一、知识脉络

教材紧紧围绕“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人大(人大代表)—政党—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这一知识线索,从公民参与国内政治生活和引领公民参与国际政治生活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二、重点理论归纳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五大主体:①公民: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性义务,能够通过各种民主形式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②政府: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切实履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树立政府权威。③人大(人大代表):人大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并依法享有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等。④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其根本活动原则;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⑤主权国家:它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同时必须履行国际义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主权国家通过制定实施外交政策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必修三:《文化生活》部分

一、知识脉络

全书第一单元侧重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文化的含义及作用;第二单元侧重从“为什么”角度阐述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三单元从“怎么看”的角度阐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第四单元从“怎么办”角度阐述我国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知识梳理

1.是什么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为什么

(1)从作用上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从性质上看,不同性质的文化发挥的作用不同。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对人生起到积极地塑造作用;落后腐朽文化则会起到消极阻碍作用。

(3)从文化作用的对象上看,对国家: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对个人: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4)从重要性上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怎么办

(1)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2)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经发展文化。③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④通过文化创新的途径发展文化。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做到“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部分

一、知识脉络

《生活与哲学》围绕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

二、重要原理整合

1.唯物论

①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⑥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既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2.认识论

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真理的客观性、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④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⑤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善于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促成质变以实现事物的发展。

(3)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①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⑤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⑦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辩证否定观: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②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要做到一切从社会存在出发,又要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价值观: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