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改造”,让学习深度发生
——《认识周长》课例解读与思考

2019-01-10 15:18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周长本质长度

叶 柱(特级教师)

无论“同化”或“顺应”,说到底,学习就是对原有认知的合理改造。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育人取向的日益强化,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一节优质的数学课,在帮助学生认知改造的同时,还能切实推动思维方式改造、学习情绪改造、价值观念改造、习惯态度改造。这就要求,在呵护学生主体立场的原则上,教师应适切预设“改造”的目标、精心谋划“改造”的通路、充分关注“改造”的效果,来助推学习活动的深度发生。在浙江省绍兴市小学数学“品质智慧课堂”优质课评比的舞台上,观摩了金建锋、戴定凯两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的《认识周长》,颇为欣喜。两节课,对于教师如何助力“改造”、促进成长,作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诠释。

一、改造,从“经验”启程

时至今日,没有人会再否认经验对于生长的重要意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学习更是离不开经验的依仗。无论教师是否“看见”,学生总是带着真实的、不同的、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性化经验进入课堂现场。所以,教师根据自己的臆断,或理想化、或随意性地确立学生的已有高度,并由此展开教学组织,会使“改造”无法契合每位学生的生长路径,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经验”出发是助力“改造”的首要准则。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让学生展露经验呢?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通过发言“说经验”,这样做的好处是简明、高效,弊端则是容易造成“经验失真”。主要表现在,先发言的学生的经验会影响后发言的学生的经验,发言的学生的经验会遮蔽没发言的学生的经验。为此,笔者始终建议,教师应尽量将“说经验”变为“做经验”。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两个课例。金建锋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后,呈现了六个平面图形,请每位学生先思考“这些平面图形有一周吗?”,再操作“如果有,请用彩色笔描出来”。这个环节,教师用任务驱动式的“思考+操作”代替了“个别表达”,时空更充足,参与更全面,确保了经验展露的普遍性、可靠性。同样,戴定凯老师的课中亦有类似环节。“请你把自己看到的或者想到的周长画在白纸上”,这个任务指向明确,没有什么限制,也不刻意暗示,使学生有了“天马行空”“直抒胸臆”的机会,其原生态的鲜活经验便能得以真实呈现。从“说经验”到“做经验”,仅一字之变,却能有效减少优秀学生的发言对其他学生的影响,让每位学生都能清晰了解、充分展示“我目前在哪里”。这样一来,后续的“改造”才能有的放矢、循序达成。

二、改造,向“本质”进发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学习状态很容易止步于“形式把握”,而难以达成“意义建构”。于是,便需要教师超越内容表层、指向学科本质的教学引领。当然,教学引领能否奏效的必要前提是,教师自身得清楚“知识点的本质是什么?”否则,便会导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周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浏览两个课例,笔者读到了值得回味的表述。金建锋老师提出:“通过各层次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周长,周是前提,长是本质’。”戴定凯老师认为:“周长是‘长度’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它只是长度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这个‘长度’不多不少,刚好围成一周。”显然,在两位教师看来,周长的本质是“长度”,是对学生已有长度经验的顺势发展。对此,笔者深以为然。明确了这一本质属性,学生今后测算周长时,便不会再出现“得数后面加面积单位或体积单位”的错误了。

教师清楚了知识本质,便可把准学生“改造”的基本方向。随后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得始终引导学生朝“本质”迈进、靠近,不偏向,不游离,不迷失。也就是说,无论组织活动、展开对话或实施导拨都应在学科本质这条“红线”的牵引召唤下行进。我们来看,戴老师的课从“灯带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开始,通过让学生测量围成“C”“6”“0”三个符号的灯带长度,体会到“测量长度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共性。然后,通过适时对比,在“长度”这个母集中区分出“一周的长度”与“不是一周的长度”两个子集,进而生成周长概念。亲历这个过程,学生不难理解,周长就是一种特殊的长度。课的后半段,在组织学生观察“被分成两部分的长方形”并思考“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有什么发现?”的过程中,戴老师一直在引导学生领会:比较周长的长短,要看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看平面图形的大小与形状。金老师的课堂路径则有所不同。金老师首先创设现实情境、强化“一周”的含义,再在比较两个图形“谁的一周更长些”中,引出周长概念。有了这样的行进脉络,知识的生长点也能准确地落在“长度”上。同样到了课的后半段,金老师用心良苦地设计了“设计一个周长是10 厘米的图形”“用10 个边长1 厘米的‘□’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周长会一样吗?”这两道易混淆、需思辨的对比练习,从正反两个角度再次夯实了周长的本质属性。

此外,在戴老师的课中,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周长是在某个面上找到的”。个人认为,这对于夯实学生对意义的理解颇有益处。一方面,无痕渗透了长度学习由一维空间扩展至二维空间;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充分探究“面”及其大小(即面积)埋下了伏笔。

三、改造,依“结构”延展

怎样推进“改造”的进程,帮助学生顺利打通意义建构的“任督二脉”呢?从大量成功的课例看,为学生整体提供一组结构化的材料,为学习深入构筑阶梯、敞亮通道,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对这组材料进行多个层次、不同视角的思考、实践、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意义的理解由浅入深、从偏到全,“改造”由此“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发生。

我们看到,两位教师都给学生准备了这样一组结构化的研究材料。金建锋老师呈现了六个图形,(长方形、三角形、箭头形、月牙形、有缺口的圆形、阶梯形)并由此展开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第一层次,在凭经验判别“是否有周长”的基础上,请学生“描周长”,强化“从哪里开始就到哪里结束”的“一周”意味。第二层次,通过研究“有缺口的图形为何没周长?怎样才会有周长?”两个问题,突出“封闭图形”这一重要的概念背景。第三层次,重点聚焦三角形和圆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比较“谁的一周更长”,揭示“一周长度的总和是周长”的学科本质,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这里,教师板演“两个图形的周长展开拉成线”的过程及相应的微课播放,堪称“点睛之笔”,效果不错。戴定凯老师出示的结构化材料略有不同,是“正方形”“五角星”“M 形”“半圆形”“长方形”,训练层次与金老师基本相似,区别之处在于渗透了“等边图形的周长可简便测算”的策略指导,增加了“把这个长方形剪成两部分,哪部分的周长更长”的研究层次。

由此,笔者感受到教师在精准确立课时目标的基础上应统筹划定教学层次,并将其融入一组结构化的学习材料中,使重点环节紧密围绕这组材料的多轮次使用来充分展开。如此,材料的结构、训练的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认知的结构产生积极影响。

四、改造,让“素养”落地

本文开篇处已提到,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应跳出“单纯改造认知”的狭隘范畴,迈向“整体发展素养”的广阔空间。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理念已深入人心,“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这对核心素养的双翼,正被数学教学悉心关注。围绕这一视角,我们来看这两节课,又会生成新的启发。

笔者留意到一个细节。在让学生判断“几个平面图形是否有周长”时,对于“有缺口的圆形、M形究竟有没有周长”,两位教师都很尊重每位学生的初始意见。哪怕有个别的学生一定坚持“有周长”,也不作强势引领。就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坚持自己主张”的求真精神,营造了“怎么想就怎么说”的诚信态度。显然,这是数学学习乃至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

再来聊聊关键能力。数学学科中,很多专家认为“课标”提出的十个“课程核心词”可以看作是关键能力的备选项。而这其中,“推理能力”或是首选项。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关注学生的有序思考、逻辑表达,便是培育推理能力的常态推手。在这方面,两位教师都作出了积极努力。同时,“设计一个周长是10 厘米的图形”“用10 个边长1 厘米的‘□’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周长一样吗?”“把长方形剪成两部分,哪部分的周长更长”等探究活动,更是集中火力地组织推理、培养能力。此外,两节课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也不遗余力,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在数学学习中强调“改造”,既是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又有利于教学组织充分顺应认知规律,让有意义的学习真实发生、深度行进。

猜你喜欢
周长本质长度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圆的周长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1米的长度
童年的本质
爱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