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至课外的思考,真美

2019-01-10 13:54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幻方理解力海星

杨 勇(特级教师)

时光追溯到2006年8月,我在新加坡海星中学附小学习交流,期间上过一节研讨课《神奇的幻方》,与新加坡的小学生探索中国古典数学文化。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不可思议的龟壳图案、课堂上奇妙幻方规律的探索、合作编制幻方的乐趣等,都让学生陶醉其中,一节饱含着思考与探索的课程在不知不觉间结束了。回国后,海星中学附小教学校长发来邮件和我交流说,《神奇的幻方》开启了学生的兴趣之旅,牵引着他们在课后很久的时间里延续思考,寻根究底,成为了课间校园里一道触及人心的数学风景线。

无独有偶,2017年10月,我在杭州参加第三届中荷数学教育暨第八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听到了荷兰乌德勒支大学Michiel 博士执教的研讨课《代数启蒙》,学生在Michiel 博士的指导下,就具体的挂摆平衡、调整布偶悬挂位置等问题展开学习。这节课,一开始课堂有点冷清,Michiel 博士只给出了活动目标和注意事项就退到一边,能够感觉到,我们的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经过静态思考之后,才慢慢开始讨论、交流、倾听、合作,在多次反复地拆、挪、装、看中尝试着进行解决。就这样,一整节课,学生们都是自己在反复摸索、思考,再摸索、再思考中拾级而上,原来点滴、片面的思维也渐渐完整、厚实起来。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仍然在调试挂摆,思索不停,不舍离去。课后,我向张天孝老师请教了对这节看似没有“热度”的课堂的评价,张老师笑着问我:与其他的课相比,你认为哪节课后,学生会继续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呢?

是的,对一节课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关注学生课后是否被诱发了思考。曾经很多看似完美的课堂,其实最大的欠缺是让学生的思维花团锦簇于课堂,却没有给学生的课外思考留有余温,没有把学生探索奇妙浩瀚数学知识的好奇心打开。

众所周知,每一次思考,其实都是自我生命体从原材料到半成品或成品的一次润泽塑造。当学生在课后宽松的学习空间里延续思考时,涉猎面会更广泛,随之带来的眼界视野也更开阔,思考问题也会更全面细致。同时,这些收获的学识在思考的通道中还会渐渐发酵成为一种理解力,存储于学生体内,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当你再次开垦新知,或阅读作品,或通过某些事物的表征进行某种判断时,那些蕴藏在体内的理解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思考过程中,从而迅速捕捉到事物要点,获得思想方法启迪。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显灵光。正是课后继续思考中的理性与逻辑的相结合,把思辨引向深化,让学生在行与思的良性循环中,体验着思考带来的思想方法启迪,获取着更高效的成长动力。

延伸至课外的思考,真美!

猜你喜欢
幻方理解力海星
奇妙的“恶魔幻方”
神奇的海星
我的理解力
追梦小海星
神奇的幻方
海星
160:1
培根《新工具》中“理解力”浅析
加强学校干部执行力建设?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研训道
魔法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