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琳
摘要:《追梦·青春》是大连艺术学院创作团队精心打造,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合唱在剧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贯穿始终。将剧目合唱的实践教学方式应用在声乐教学当中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的创新之举,同时也符合声乐专业自身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声乐 合唱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98-03
大连艺术学院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在大连开发区大剧院、沈阳盛京大剧院、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这部舞台艺术作品,以其新颖的表现形式、强有力的戏剧张力、引人入胜的音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对青春的思考,激励着青年要有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精神。
音乐剧《追梦·青春》是大连艺术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艺术实践的经典之作,以剧目带动教学一直是大连艺术学院的特色理念,剧目教学为音乐表演人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课堂教学与演出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为实现这一理念,近千名的创编团队中,有95%的成员都来自各系各专业,且包括了学院中所有教学部门在艺术表演上训练有素、成绩优异的学生。其中,直接参与到舞台演出实践中的是声乐专业的师生,他们不仅成功地组成了具有高水准的合唱队伍,更是把满腔的热情和对音乐的热爱,融入到了每一次的排练演出中,他们把所学的技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最终达到了剧目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一、合唱教学促进声乐教学发展的意义
(一)顺应社会对具有应用型声乐人才的需求
艺术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艺术人才。现如今,声乐专业的学生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从企业到中小学,从国家艺术团体到地方社区,艺术培训学校都需要既精通声乐演唱与教学知识,又要具备合唱指挥与良好舞台表现能力的全方位人才。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使我们迫切感受到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大连艺术学院始终遵循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以音乐产业、行业标准去培养和衡量学生,听取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意见。通过实施大型剧目实践与教学相结合,逐渐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培养出全方位的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专多能”声乐人才。
(二)提升了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
新课改强调要通过多元化、科学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大连艺术学院以剧目带动教学的理念,也与新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剧目《追梦·青春》是集交响乐、合唱、舞蹈、朗诵、舞台美术、灯光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的手法创作的,其中合唱部分在剧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贯穿剧目始终。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人声为情感表达载体,能够直接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它通过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形式组合交置,加强剧目本身的音乐性,增加剧目艺术的舞台表现效果及渲染起整个剧目的气氛。合唱艺术为声乐技术提供了一个更高水平和更高要求的大平台,让声乐技术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带来最具艺术性的表演。
二、合唱教学促进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追梦·青春》排演初期,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快速组建了一支高水准的合唱队伍,本着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并重的原则,学院在教学模式上做了相应的创新性调整。
(一)“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运用
合唱团在剧目中承担七个段落的演唱,分别包括:序曲《走出教室的思政课》、第一幕《我是工匠》、第二幕《黄河》《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第三幕《寻找一棵松》、尾声《走出教室的思政课》。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第一课堂),将《追梦·青春》中的合唱片段作为声乐专业课的教学曲目,学生需要在声乐老师一对一或小组课的指导下,对歌唱状态、气息运用、咬字吐字等进行训练,并分析剧目的内容,确定片段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形成对各个唱段的初步认识。其次,通过在专业课上对片段的初步学习,学生会进入到合唱排练厅(第二课堂),由专业的合唱指挥老师进行指导,通过不断地训练,逐步的吸收和消化在专业课上学到的演唱技巧,并进行多声部合唱的训练,达到谐和、均衡、立体化的和声美。接下来,与交响乐团整体的合排,学生形成了对舞台的初步感性认识,并不断地与乐团磨合、探索出在演出时最佳表演方式。学生在长期的自身训练,在交响乐团精湛的演奏功力带动下,形成了乐与声的完美结合,也使团队的合作精神得到了提高。最后,登上表演的舞台(第三课堂),与独唱、舞蹈及朗诵等艺术形式紧密合作,共同赋予《追梦·青春》强大的感染力,呈现最终的成果。在这三个课堂联动的环境下,经过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指导,提升了学生的舞台表现力、音乐感受力、配合度等多方面素质,实现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循环互动。
(二)“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的实践教学方法运用
“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立体化演出实践教学”——这是大连艺术学院董事长王贤俊先生提出的实践教学理念。在剧目合唱排练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不同专业老师以及主创人员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指导,能够对学生专业学习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并解决了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4]。在合唱的训练中,学生分别会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师指导。
1.声乐演唱方面:專业授课教师针对作品为其训练歌唱状态、气息运用、咬字等基本的演唱技能,以及处理作品的方式方法。例如在序曲《走出教室的思政课》第5小节“他将会是一堂什么样的思政课”,在演唱这句时,要注意休止符的运用,唱出进行曲的感觉,声断气不断,音色纯净、明亮,表现出富有动感的音乐风格,和青春洋溢的大学生形象。
2.音乐素养方面:视唱练耳教师对学生的音感听力、辨识以及模唱能力进行必要的基础训练,指导学生在多声部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合唱作品主要由多声部构成,对音准的要求极高,在训练中,学生大多关注自己的演唱技巧和音色的质感,忽略了音准的偏差,这样很难唱出作品的旋律美。所以,老师在排练时,加强了每位学生对声部听觉能力的培训和多次的音准测试,通过指导和测试后才能站在最终的舞台上。
3.合唱排练方面:合唱、乐团常任指挥对剧目多声部处理,以及与乐队合排进行细致指导。例如在演唱第二幕作品《保卫黄河》时,指挥要求队员们要唱出抑扬顿挫、起伏,虽然这首歌是雄壮的歌曲,也应有对比、发展和高潮。这样才能表现出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气若长虹的英雄气势。
4.舞台表演方面:剧目导演与形体教师对合唱队员进行肢体训练,增强合唱的声音统一与合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追梦·青春》剧目中,在演唱第一幕《我是工匠》作品时,每次演唱“我是工匠,平凡的工匠”这句主旋律时,合唱队员都会配合不同的手部肢体动作,他们用声音和动作同时表现出了工匠的创造精神。在合唱中加入富有节奏感的形体表演,是本次演出的一大亮点,这使合唱者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也有利于观众欣赏作品。
5.综合训练方面:在《追梦·青春》排演过程中,影视表演、舞蹈、音乐剧、播音主持等专业的师生也参与其中,实现了各专业间的互相借鉴、交叉学习。
在剧目合唱的排演中,“一生多师”分方向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教育师资资源的最大化,同时在有效的时间内,全面的、立体化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艺术学院的学生学习普遍过于单一化,基础不够牢固,在剧目合唱中“一生多师”的运用,让学生在音准、音色、和声、肢体动作等方面进行大量反复的训练,从而提升了音乐表演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塑造了学生开放的思维和良好的艺术表现力。
三、結语
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音乐相关领域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对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而培养真正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必须构建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有效教学模式。应用型的声乐表演人才,仅仅是精通发声方法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把正确的声乐技巧运用到歌唱实践中去。以剧目实践带动教学,突出了大连艺术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声乐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舞台表现力与心理承受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声乐表演人才,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湛.音乐表演专业“演学结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研究,2016,(04).
[2]何颖.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模式探究——“长春大学星期音乐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1,(08).
[3]徐文博.论合唱课与声乐课的交叉教学[J].艺海,2013,(09).
[4]曲立昂.大连艺术学院实践教学特色之一生多师初探—以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演奏)方向为例[J].艺术评鉴,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