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

2019-01-09 08:41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张 丽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3)

1 2017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概况

2017年是巩固发展“十三五”良好开局的关键一年,也是现代图书馆学建立的第六十个年头。这一年,图书馆界发生了很多重要的节点性事情:“信用+阅读”新模式开启、《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颁发、第六次全国副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正式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出台等[1]”。在这些关键节点的推动下,图书馆学研究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研究整体在持续推进。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源,从学科分类检索途径入手,检索到2017年(起始时间1月1日-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主题的论文共21384篇(实施检索日期为2018年7月2日)(含核心、非核心期刊以及其他非图情类期刊)。为获取高质量的论文,再次依据最新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图情档类)和最新版CSSCI期刊目录(图情档类)的核心期刊列表,构造检索式进行检索,对重复的检索结果清洗后,获知2017年发表在图情领域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为4661篇(实施检索日期为2018年7月2日)。核心期刊发文总量占总发文量的21.8%。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吴建中的《再议图书馆发展的十个热门话题》一文(被引31次),下载量最高的是张帅、王文韬、李晶三人合著的《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一文(共下载3768次),发文在10篇以上的作者共30人,其中发文最多的作者是赵蓉英(发文32篇)。

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17年图情领域已发论文的研究主题涉及阅读推广、学科服务、空间再造、识字素养、智慧图书馆、开放获取、总分馆、《公共图书馆法》、信用服务、评估与评价等多个方面。主题聚类后发现主要围绕图书馆服务开展的基本要素展开,包括三大核心要素(馆员、读者、资源)和三大保障要素(管理、政策、技术),加上基础理论,共七个方面(详见图1)。

图1 2017年图书馆学研究的七大主题及其框架体系

为让学界更好地了解该年度的研究进展,笔者从这七个方面进行综述。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理论探索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向来是图书馆学的学科根基与发展重心,历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则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盛会。2017年10月,第七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在湘潭大学召开。大会主题为“现当代图书馆学理论问题的回顾与探索”,下设“图书馆重要实践问题的理论探索”“我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范式与方法”四个分主题[2]。研讨话题围绕大会主题和分主题展开,诸如我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的范式与方法,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节省读者的时间还是留住读者的时间,图书馆界的泛娱乐化现象,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什么,图书馆学学人的整体形象,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融合问题,当前图书馆面临的主要矛盾等。专家学者在相互的讨论和争辩中思想碰撞,相互启发,使得所探讨的命题不断得到深化,推进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图书馆的哲学问题依然是图书馆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付雅慧通过西方哲学思想和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观点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论[3]。陈立华基于后现代的视角阐述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现代性表述以及消解、重建现代图书馆学的主体问题[4]。汤利光等基于实践唯物主义将现实的图书馆人及其知识再生产劳动引入到概念化图书馆本体论的图书馆学哲学体系建构中[5]。关于图书馆学本质问题的思考,引发图书馆学研究者不断逼近图书馆学研究的核心。

2.2 研究方法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学科对图书情报学的渗透,图书情报学科的研究方法发生深刻变化,经历由定性研究为主到定量研究比重不断加大的转变。为揭示图书情报学科科研论文中研究方法的演化规律,赵忠伟等对近十年发表在《情报学报》和《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2556篇论文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标注,发现图书情报学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定量的研究方法,且比重不断上升[6]。袁慧,马建霞讨论了知识工程方法、自动训练方法等具体研究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两个方面的应用[7]。作为定性研究的分支,实验研究法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式。刘丽敏、柯平、王晴以图书情报实验研究的典型实例为推导依据,构建图书情报实验研究的一般范式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模型,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及操作事项[8]。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完善,促使图书馆学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

2.3 发展脉络梳理

2017年是中国当代图书馆学发展六十周年,也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六十周年的重要年份。借此机会,《中国图书馆学报》邀请专家学者对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六十年的发展进行梳理。范并思将中国图书馆学六十年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将每个阶段置于历史环境与国际环境中考察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进步,提出中国图书馆学不断增加国际输出的希望[9]。李超平选取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大影响的事件,反映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回答了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以“图书馆事业”为主题的研究经历了哪些变化?图书馆事业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什么样的问题域等[10]。前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后者则选取重要的节点,有所侧重地展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走向与热门话题始终是图书馆研究者们关注的两个重要领域,吴慰慈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理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道路,论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4个发展走向[11]。吴建中在综合考量图书馆事业环境变化和转型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等十个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图书馆发展热门话题[12]。这些预测和热点分析为图书馆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4 学术思想史

“分期”既是学术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又是一种基本的学术史研究方法。在前人对图书馆学事业整体发展进行分期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纷纷选取某一特定阶段、特定类型图书馆或特殊的图书馆服务进行深入研究。吴稌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始至“文革”前的17年划分为4个时期[13]。冯云按照国家发展重大政策的变化、民族工作重大政策的变化以及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相结合的分期方法,将1978年以来民族地区图书馆史划分为4个阶段[14]。白兴勇、周余姣结合美国志愿者发展的特点,将美国四百年的志愿者发展历程划分为雏形、发展、成熟及现代化管理四个时期[15]。

全部图书馆的历史实质上是图书馆人本身的历史,对中外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剖析和研究依然是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周亚梳理了1876—1889年,尤其是1887年前后美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开拓者麦维尔·杜威的教育思想形成与演变的脉络,将其划分为萌芽、雏形、重塑、成熟、修正五个阶段[16]。周亚还对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乔治·沃克斯的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指明他的思想对芝加哥学派的产生的重要意义[17]。周余姣对我国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和参考咨询专家邓衍林的生平、著述与贡献进行介绍,并对他在我国图书馆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和贡献进行了总结[18]。

3 馆员队伍建设研究

3.1 馆员教育

图书馆学教育是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养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胜任图书馆各项工作,以及能为不同读者提供服务的人员。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从1920年开始,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肖希明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百年发展历史分为民国时期、1950—1977年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历史阶段,分析了三个历史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与科学技术环境对图书馆学教育制度、教育规模、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影响[19]。儿童馆员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接受专业教育,儿童图书馆学教育成为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分支,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李芙蓉追本溯源,探讨了美国儿童图书馆学教育起源的社会环境因素[20]。田花蔓选取美国10所图书情报院校作为调查对象,考察美国儿童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现状[21]。在学校系统教育之外,步入工作岗位后,馆员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帮助馆员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蒋斌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从制度保障和培训形式两个方面指出发展对策[22]。侯桂玲分析了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23]。

3.2 职业能力与素养

图书馆职业是一门既古老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职业,长期以来国外图书馆界非常重视其职业能力的建设,近几年来,图书馆职业能力成为国内图书馆界关注的中心主题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员能力”和“图书馆员核心能力。2015年“中美图书馆职业能力比较研究”获准立项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吉首大学刘泳洁组织专题,从职业能力要素、危机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美参考咨询官员能力比较研究的角度,探索图书馆职业能力的深层本质问题[24]。国外对馆员职业能力的研究比较广泛,盛小平选取国外8个全文数据库的53篇核心文献,从图书馆职业能力相关概念等6个主题对国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进行综述[25]。鄂丽君、王启云以美国图书馆协会JobLIST网站发布的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招聘信息为数据源,从高校图书馆招聘视角出发,对美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进行探析[26]。

馆员职业素养随着业务的拓展而不断细化,数据管理的出现,让数据素养成为图书馆员的基本素养之一,游开铿以我国省级图书馆学会为调查样本,反映我国图书馆员数据素养教育现状[27]。伴随版权制度和版权文化形成,馆员版权素养成为新的研究内容,董舞艺通过对美国近5年图书馆职业招聘广告的调研分析了图书馆职业对图书馆员版权素养的需求[28]。吴芳结合高校阅读的重要性,谈了提高馆员阅读素养的必要性[29]。

3.3 职业问题

自“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之后,2008年起徐建华将目光聚焦“图书馆从业人员职业胜任力研究”,分别从研究总况、职业胜任力描述、影响因素分析、胜任力与绩效的相关关系5个方面对图书馆管理者和图书馆普通员工两类群体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研究[30-31]。职业倦怠依然是图书馆员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中越来越凸显。戴莹[32]、佟锦红[33,34]等以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问题为切入口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不同职称、不同倦怠程度的馆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并从社会认知、高校管理体制以及馆员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缓解策略。

4 读者服务研究

4.1 阅读推广

业界对阅读推广的研究持续升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第一个关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项目——“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调查研究”以优秀结项,项目成果《中外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出版。书中对阅读推广、图书馆阅读推广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进行探析,对联合国、英国、美国、印度、中国台湾和大陆地区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扫描,探讨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图书馆阅读推广事业的十大建议。作为国内图书馆界研究国外阅读推广案例的主要参考源,该书为国内图书馆界阅读推广活动的顶层设计起到一些启发和参考作用[35]。

为了夯实阅读推广基础理论,2017年1月和4月分别在上海和重庆召开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36]与第一届全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研讨会[37]。范并思[38]、王波[39]等阅读推广专家发表讲话,分别阐述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定义、类型与研究方法等问题。两次研讨会展现了阅读推广基础理论的丰富性,拓展了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内涵。

4.2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公共、高校和科技三大系统图书馆都或多或少在开展图书馆用户教育或用户培训,其中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力军。万文娟探讨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4种模式与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MOOC化的策略[40]。刘雅琼、李峰调研了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与游戏相结合的现状,选取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相关游戏案例进行剖析,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游戏的实施方案[41]。邸雅静以纽约学校图书馆系统为例阐述学校图书馆如何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探究性学习整个过程中[42]。黄佩芳、于沛、潘燕桃构建了图书馆用户网络自主培训平台,成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方式[43]。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数据素养从信息素养中凸显出来,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研究主题。王维佳、曹树金、廖昀赟通过分析欧美大学图书馆开展数据素质教育实践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探讨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数据素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44]。何胜等提出以图书馆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在大数据意识培养、大数据能力提高和大数据伦理内化三个层面上对应开展教育培训,实践服务和虚拟互动三方面服务的“大数据素养”教育策略[45]。

4.3 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从重藏书向重服务转型的产物,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学科服务的快速发展。李志芳选取了26所国外iSchool联盟与39所国内“985”高校为调查对象,调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现状,并从学科服务所属路径、学科服务模式、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及学科馆员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的学科服务进行对比分析[46]。张毓晗等利用Qualtrics网上调查平台,对英国53所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内容、组织架构、教学和培训的方式新技术和反馈手段等进行调查,了解英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现状[47]。除了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整体现状的摸底调查外,针对具体某高校学科服务实践的剖析也比较集中,《大学图书馆学报》相继推出一系列此类文章:刘姝等对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学科服务进行了研究[48];李剑等对厦门大学基于“微信+学科主页”的学科服务方式进行了探讨[49];于静等对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基于学科特点和用户信息行为的3.0版学科服务进行探究[50]。

作为学科服务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嵌入式学科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流服务。董颖等研究了数字动态组合特征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以及数字动态组合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现方式[51]。罗国锋等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在SPOC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课程总结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策略[52]。李书宁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分层学科服务体系来提供精准化嵌入式服务[53]。

4.4 信用服务

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是近年我国图书馆领域开展的一项新型服务方式,用户直接使用自己的社会信用指数,免证、免押金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2017年9月初,“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论坛”在杭州图书馆召开,李国新、范并思、吴建中、褚树青、徐建华、高凡等专家学者就公共图书馆开展信用服务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的创新价值、构建的新型读者关系等主题发表讲话。

伴随实践的不断丰富,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的理论成果不断推出,张广钦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的支撑、目标、效能与未来发展方向等基础理论问题[54]。寿晓辉等以杭州图书馆为例,提出开展信用服务需要以建立多重信任关系为基础,以重视用户体验为出发点,通过引入完善成熟的第三方信用机制[55]。张燕青对上海图书馆、晋城市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和西宁市图书馆的读者信用管理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归纳我国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的模式[56]。

5 资源建设研究

5.1 特色资源

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是丰富的信息资源,特藏资源作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研究者聚焦的研究主题。孙文佳、常娥根据QS世界大学排行榜选定56所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在线调查其网站所列特藏资源的名称、范围、类型以及所用描述元数据类型,探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组织现状[57]。孙玲玲等以河北省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例,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现状[58]。

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是馆藏特色资源中有代表性的一类资源,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揭示的问题,胡昌平等以湖北省恩施市来凤县土家族特色文化为原型,构建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聚合与可视化展现模型[59]。刘丽,张建中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如何收集、整理、利用与宣传土著文化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希望把他们在土著资源管理中的经验引入国内[60]。

特藏资源中另一类重要类型就是古籍资源,它的保护和数字化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话题。王国强、石庆功从古籍霉菌防治技术、古籍蠹虫防治技术等方面对2007-2016年十年来中国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61]。张文亮、敦楚男运用词频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总结了近十年(2007-2016年)我国古籍数字化领域的研究成果[62]。口述文献作为一种新型的文献类型,是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组成部分,张一从资源采集模式、资源内容主题分布、资源获取方式等方面对当前我国图书馆口述文献资源库建设状况进行调研[63]。彭燕、卢云以土家族为研究个案,探讨了如何在原生态文化视野下对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进行系统的征编与保护[64]。

5.2 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作为图书情报学的核心研究领域,是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与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新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环境的形成给信息组织带来了深刻影响。赵一鸣、马费成提出要依托大数据技术、提高信息组织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借助存量语义资源、对大数据进行语义化组织,并在数据开放环境下、致力于数据的互联和整合[65]。解金兰梳理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组织发展的历程,提出应将数据服务作为出口,构建开放的数据服务生态圈。吴丹、程磊梳理了“信息组织与检索”领域最近一年的最新进展,指出“语义关联与信息推荐”“信息组织和检索中的交互性”“社群信息组织和检索”是信息组织与检索研究领域的三个热点问题[66]。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组织正逐步走向知识组织。

5.3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领域长期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2017年6月“基于CADAL平台的资源共享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会议以CADAL资源为基础,以合作和共享为切入点,深入讨论了如何合作开展资源共享[67]。2017年10月“国际图联第15届馆际互借与文献提供(ILDS)会议”在巴黎语言文化大学图书馆召开,会议的主题“一个都不能少:跨越边界的图书馆资源共享”(No Library Left Behind:Cross-Border Resource Sharing)。其中,资源共享与开放获取是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68]。

图书馆联盟作为资源共享的主体,对于它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王梦媛、桂佩霖通过文献计量理论方法,利用统计分析聚类并进行多维尺度,对高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情况进行调研[69]。网络环境下,如何寻求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与版权人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均衡成为规避资源共享风险的关键。徐龙顺、李婵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风险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复制动态方程来探讨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风险的演化博弈均衡[70]。

作为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开放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共识,从开放获取到开放数据、再到开放科学,这场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开放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濮静蓉等采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开放数据相关理论、许可协议的制定、开放数据的开放内容、开放途径以及实践案例等方面对国内外开放数据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71]。国内学者对于开放获取的研究集中于政策方面,李书宁[72]与冯朋举[73]分别对英国和日本的开放获取政策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贾丽君则对国外典型国家的图书开放获取案例进行剖析,提炼和总结出适合学术图书开放获取的政策机制[74]。

5.4 空间再造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图书馆业务功能和服务转型的产物,第三代图书馆成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之后,图书馆空间成为图书馆的一类重要资源。2017年6月“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吴建中、顾建新、姜世峰从理论角度解析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理念、原则、发展方向以及意义,邓菊英、高波、张奇伟从实践的角度提供了首都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空间改造的成功案例[75]。

周晓燕、吴媛媛通过对2016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发布的19所世界排名靠前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调研,了解到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空间拓展的发展趋势[76]。刘小凤则从空间再造影响因素、虚拟空间的再造、物理空间的再造、空间再造评估体系四个方面对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77]。孙琳等以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为例,王筱雯等以辽宁省图书馆新馆为例分别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具体研究。

6 政策保障研究

6.1 法律法规

2017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通过并予以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伴随《公共图书馆法》出台,2017年底学界产生了图书馆法研究的小高潮。《图书馆杂志》开辟专栏,邀请李国新、吴建中、柯平、范并思、金武刚等相关专家就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及《公共图书馆法》立法亮点等方面,对《公共图书馆法》进行解读。《图书馆》则刊出了“新机遇、新征程——面向法治的公共图书馆发展”约稿函,为后续《公共图书馆法》的研究高潮的到来,做好了铺垫[78]。

2016年底颁布,2017年3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法”“母法”,自颁布以来就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7年对于这个主题的研究持续不断。李国新从基础性制度、针对性制度、政府监管制度和机构责任制度4类制度的提出背景、构成要素、内容要求、主要特点及制度落实应突破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制度构建过程与具体的实践路径[79]。陆晓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全面梳理了我国2006-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性立法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前的研究积累和实践探索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80]。《图书馆论坛》则开辟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释读专栏,程焕文[81]、杨玉麟[82]、肖鹏[83]、冯云[84]、周余姣[85]、唐艳[86]分别从立法精神、首要目标与关键问题、基层视角、区域协调、保障与方向、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重要问题和具体条款进行解析和解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的相继出台,开启了法治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新篇章,也迎来了图书馆法治研究的新高潮。

6.2 标准规范

图书馆界早就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意义,对这一主题的关注从未间断过,关于标准体系的构建是2017年图书馆标准体系研究的重点。王秀香、李丹从建设标准、资源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五个方面构建我国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87]。殷剑冰、冼君宜以美国及日本为例,深入研究了两国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的管理主体、设计流程与内容结构[88]。申晓娟、杨凡对2006-2016年国家和省、地级市(不含港澳台)发布的包含图书馆标准的164个政府文件进行了梳理,探索了由政府文件建构的图书馆标准体系[89]。

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意义重大,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是确保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条件。我国政府数据元数据标准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吸收国外的经验。因此我国学者对于元数据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政府开放数据的元数据标准的调查与研究。于梦月从目录聚合的视角,以Data.Gov目录聚合溯源元数据为例,研究元数据标准的组成、模型、模式定义和映射,及在目录聚合上的应用等问题,指出我国应在元数据标准基础上建立目录自动聚合机制,实现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90]。黄如花、李楠选取澳大利亚开放政府数据平台Data.gov.au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其元数据标准的元素组成、数据格式、语法结构等,指出我国应建立统一的政府数据元数据标准,发布多种数据开放格式和设置专门的开放政府数据元数据标准管理维护机构[91]。

6.3 相关政策

图书馆的相关政策范围广泛,涉及合理使用、读者隐私、开放获取等多个方面。其中,最受学者关注的是开放获取政策。贾丽君选取国外典型的图书开放获取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适合学术图书开放获取的各种机制[92]。张伟、张庆、高波从政策目的和标准、图书馆责任、电子文献、内容标准、技术标准、长期保存、组织规章、版权声明和版本信息等九个方面对德国高校开放获取知识库政策进行了分析[93]。徐速、张新鹤在调研国内外机构库政策的基础上,建议从国家宏观开放获取政策、机构的支持政策和机构库的运行政策三个方面构建我国的机构库开放获取政策体系[94]。段美珍等从开放获取知识库、开放出版、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全球开放获取相关政策和实践进展[95]。

7 管理评估研究

7.1 管理体制与模式

2016年12月29日,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首次围绕总分馆制建设而专门下达的中央文件,为县域图书馆总分制建设指明了具体推进的发展方向。2017年2月17日,宣传贯彻《指导意见》的新闻媒体座谈会在京举行,陈彬斌[96]、李国新[97]、杨永恒[98]、戴珩[99]、陈云飞[100]、江存彬[101]分别介绍了《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列举了有关地区经验做法。邱冠华全面梳理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从2000建立到今天的发展过程,并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针对“指导意见”,围绕总分馆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提出四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102]。金武刚结合《指导意见》,围绕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十大要点谈了总分馆制建设的关键要素与发展重点[103]。

理事会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图书馆决策和管理制度,自从美国引介到我国后就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公共图书馆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已经由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到实践探索阶段。2017年9月,《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颁布,促进法人治理研究进一步深入。对美国先进经验的介绍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冯佳从理事会名称、组织架构、与政府的关系、与州图书馆馆长的关系、与辖区内图书馆的关系等方面着手,概述美国各州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并从职能角度将美国各州的图书馆理事会分成议事决策型、决策监督型、咨询建议型和多职能联合治理型等四种类型[104]。杨嘉骆对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进行剖析,从健全理事会法制保障、加强理事会自身建设、完善理事会内外监督机制等方面来不断完善我国的理事会制度[105]。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开始步入积极推广,广泛尝试的阶段,各地区图书馆纷纷成立理事会。伴随实践的不断丰富,政策的不断完善,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必将越来越深入。

7.2 人力管理

在高校图书馆的现代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是核心的一环。秦东方、陆晓曦通过梳理2002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论文成果,梳理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人才开发与利用、激励机制等问题上的现状[106]。张毓晗、王君莉从员工数、学历、职称、性别和年龄段等方面,对15所985高校图书馆2010-2014年人力资源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馆员高学历化已成为趋势、中级职称人员是图书馆队伍的中坚力量、女性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绝对的从业主体等结论[107]。肖爱华[108]、崔雪茹[109]分别结合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人才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行政权力干预,管理松懈落后;忽视再教育,馆员素质偏低;制度不完善,缺少长远规划等问题来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为馆员的补充,图书馆引入志愿者变得越来越普遍,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重点。杨晶从美国志愿服务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对美国社区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110]。白兴勇以伊利诺伊州图书馆知识素养项目为例,对其起源、运作、成效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抽取美国图书馆志愿者项目管理的精髓[111]。

7.3 业务管理

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化管理运营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王译晗等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7-2016年我国有关公共图书馆社会化管理的论文进行分析和归纳[112]。李剑选取无锡新区图书馆、北京东城区皮卡书屋和朝阳区图书馆等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的图书馆为例,对它们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剖析[113]。曹磊选取社会化运营起步较早的日本为例,对其社会化运营过程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剖析[114-115]。整体外包是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运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实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李红选取了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图书馆、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和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图书馆3个实行整体服务外包的公共图书馆为例,对其外包背景、外包成效和网站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116]。易斌探索了国内公共图书馆整体外包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给出了相应对策[117]。

7.4 评估与评价

评估是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管理的有效手段。图书馆评估自1994年启动以来,不断走向规范化,11月第六次全国副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启动,引发学界广泛关注。柯平、胡银霞从服务效能、业务建设和保障条件三个方面对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新增指标做了详细阐释和解读[118]。柯平等从资源保障、业务引领和协作协调三个方面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标准进行解读[119]。高爽等并从读者服务现状、读者利用现状和评价、资源保障和业务支持三个方面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标准进行解读。胡银霞等从基本分项指标,加分项指标两个方面对县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做了详细解读。黄如花、苗淼对2015年美国公共图书馆星级评价和我国的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比较分析,对比找出了中美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20]。评价指标的确立是评估工作开展的重点,研究者分别选取不同领域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盛小平、喻楠清构建起了我国图书馆职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21];卢明芳、朱贝则构建了图书馆危机管理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122]。

8 技术发展研究

8.1 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的理念与实践探索率先出现于21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2010年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图书馆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也开始从智能图书馆转向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智慧图书馆持续成为图书馆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2017年3月29日-4月1日“智慧图书馆从理论到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办。罗丽等从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出发,对9所著名高校图书馆馆长、机构、数据商代表的专题报告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向图书馆界分享了智慧图书馆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就[123]。作为图书馆转型的新形态,智慧图书馆经常与智能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概念相混淆,王世伟对与智慧图书馆关系紧密的五个概念:新一轮科技革命、智能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融合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进行辨析,让读者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智慧图书馆的内涵[124]。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点、相关技术应用等理论机制层面,对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实际研究较少。

8.2 移动图书馆

作为新技术推动下的产物,移动图书馆及相关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赵蓉英、魏绪秋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技术方法,对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主题与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主题集中于服务模式、资源发现与整合、设计与实现、应用平台、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125]。崔伟等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用户行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是国内外此领域关注的共性问题。基于大数据和情景环境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用户行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移动图书馆发展中的移动阅读与移动教育的服务模式研究是此领域未来关注的新问题[126]。

8.3 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设备、可穿戴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图书馆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徐路在对ACRL《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报告:2016版》分析后,提出了新技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127]。人工智能带给图书馆的冲击最大,影响图书馆业务的方方面面。吴建中从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环境、人工智能与信息组织以及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128]。王世伟从图书馆服务的视角,分别论述了人工智能对图书馆文献资源、人才资源、读者用户、服务空间和服务项目的重塑[129]。李立睿通过对英国《人工智能:未来决策的机遇与影响》报告的解析,提出了图书馆与人工智能在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诸如资源建设、用户需求、隐私安全、学前教育等[130]。

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重要的宣传推广工具和服务平台,选取某一类型、某一区域或某一高校微信服务的具体实践展开研究是多数学者的切入点。周海晨、陆和健选取了36所985高校推文数据为样本,分析“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特征及规律[131]。范萍羽对天津27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现状进行调研,反映天津高校微信公众服务的现状[132]。宋振世、顾笑迎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微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具体应用[133]。

“互联网+”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驱动力,通过互联网融入到图书馆业务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两者的融合。郝建军、刘勇指出图书馆应从互联网+服务、+资源、+管理、+渠道、+营销、+组织结构等方面实施转型[134]。向宏华对“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知识服务理念,持续打造以人为本、开放共享、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行业生态是当前图书馆发展的最优路径[135]。杨晓东指出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以图书馆为平台,与“互联网+”场景中的用户需求相结合,形成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图书馆+[136]”。

9 结语

2017年恰逢我国现代图书馆学建立60周年,又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创刊6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报》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总结性文章,为学者追本溯源、了解某一具体领域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可贵资料。2016年底颁布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在2017年初引发了研究的小高潮。此外,围绕一些节点性事件,如《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和实施,与之密切相关的总分馆、法人治理、图书馆评估、图书馆法等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集中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处于持续转型时期,转型期涌现出来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空间再造、智慧图书馆、信用服务、阅读推广等话题继续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总体来看,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深入和发展,紧跟国际图书馆学界的研究步伐,密切追踪最新研究动态,不足的是更多侧重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输入,对于自己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理论、思想和观念上的成果,缺少国际性输出。2018年期待我国的图书馆学人能够产出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增加国际输出,从而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